欲得不招无间业,对镜无心心自歇。
何须苦苦外驰求,灵光独耀如明月。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颂证道歌·证道歌》
朝代:宋代
作者:释印肃
译文:
欲得不招无间业,
对镜无心心自歇。
何须苦苦外驰求,
灵光独耀如明月。
诗意:
这首诗词是释印肃创作的《颂证道歌·证道歌》,表达了对证道的颂扬和赞美之情。诗中通过反思和寻求内心的平静,阐述了一种修行者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尘世纷扰的境界。
赏析:
诗中首句“欲得不招无间业”,表达了追求心灵解脱的愿望。不招无间业指的是不执著于世俗之事,不被尘世所累。作者希望能在修行中达到心无挂碍的境地。
接着,“对镜无心心自歇”,意味着对自己内心的深入观照,不受外界干扰,让内心得到平静和安宁。这句诗表达了修行者超越尘世的追求,意味着修行者摒弃了世俗的虚荣和追求,专注于内心的修炼。
第三句“何须苦苦外驰求”,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真理的反思。诗人认为,不必苦苦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名利,而是应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最后一句“灵光独耀如明月”,将修行者的境界比喻为明月独自照耀。这里的灵光指的是修行者内心的智慧和启迪,作者通过这样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修行者在修行中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其内在的光明和清晰。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对于追求真理和内心自由的思考和向往。展现了修行者超越尘世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与光明。这首诗词鼓励人们摒弃浮躁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体现了佛家的修行理念。
笔端唤醒玉梅魂,满袖春风不见痕。未许卷帘新月上,却教烟雨恼黄昏。
老大何堪客,穷愁畧不醒。发因閒事白,眼为好山青。月下南飞鹊,风前自照萤。倚君如玉树,蒲柳愧雕零。
昔别是何处,相逢皆老夫。故人还寂寞,削迹共艰虞。自失论文友,空知卖酒垆。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
重到巴陵秋正清,岳阳城下系孤舲。江湖万里水云阔,天地一凉河叹明。月出洞庭鱼婢舞,气蒸云梦雁奴腥。篙工又鼓潇湘花,渔笛渔榔上下鸣。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庄周梦为胡蝶,胡蝶不知庄周。当处出生随意,急流水上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