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空门元不著,三乘五教都拈却。
指头消息甚分明,病瘉何须重点药。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证道的歌颂,以及强调修行的真谛和修行者的境界。
诗词的中文译文:
二十空门元不著,
三乘五教都拈却。
指头消息甚分明,
病瘉何须重点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修行的本质和境界。第一句诗“二十空门元不著”,表明修行者不受二十种不同的空门(佛教宗派)的束缚,意味着超越了教派的差异,直接追求道的真谛。第二句诗“三乘五教都拈却”,进一步强调修行者舍弃了三乘(小乘、大乘、密乘)和五教(儒、释、道、兵、医)的教义,意味着超越了教义的限制,直达觉悟的本质。
接下来的两句诗“指头消息甚分明,病瘉何须重点药”,表达了修行者对于真理的直觉和洞悉。通过修行,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指头的消息,即心中的智慧和领悟,不再需要依赖外在的教条和方法。最后一句诗“病瘉何须重点药”,强调了修行者对于疾病和痊愈的看法。他们认为,治愈疾病并不需要过分依赖外在的药物,而是要从内心修行,通过证悟真理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了对证道修行的理念,强调了超越教派和教义的重要性,以及修行者通过内心的觉悟和领悟来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和治愈。整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修行者追求道的境界和智慧的精髓,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对于内心觉醒和解脱的关键意义。
江声夜寂绝,江雾晓空蒙。乱霞映淡日,隐隐空蒙中。羲驭巧呈瑞,不与他时同。炯然玉奁静,泛此瑛盘红。分明三足乌,依微绛绡蒙。曾穹敛氛噎,幽壑舞鱼龙。升从海仙府,光射河伯宫。遥想丽帝阙,佳气正郁葱。鸾鹭同虎拜,三呼并神嵩。散人得壮观,醉约持钓翁。
道人清净观,梦幻阅诸有。成心自得师,率世方结友。默如彼上人,语合亡是叟。问焉一得三,疑者十居九。人情置冰炭,赋性甚杞柳。一波失源流,六鉴开户牖。客尘不暂住,习气既悠久。闻言虽转头,遇事还掣肘。志目或中眉,画虎终类狗。我持测海心,来听谈天口。尚迷指端月,那辨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只言君在桐江住,及到桐江不见君。日暮空山独惆怅,不知又隔几重云。
岁暮难为客,天涯况是囚。乾坤还许大,岁月忽如流。梦过元无梦,忧多更不忧。屠苏儿女态,肯作百年谋。
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高秋天景远,始见山水清。上陟岩殿憩,暮看云壑平。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意有清夜恋,身为符守婴。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