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赫日消霜雪,逡巡业海皆枯竭。
露出毗卢体不分,别无艺解堪施设。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犹如赫日消霜雪,
逡巡业海皆枯竭。
露出毗卢体不分,
别无艺解堪施设。
诗意:
这首诗词以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了证道的境界。诗人通过比喻赤日融化霜雪的景象,表达了证道的力量和威严。他说,当证道者出现时,犹如赤日照耀,业海(指众生的痛苦和纷扰)会全部干涸。然后,他提到了毗卢体,指的是佛陀的身体,它超越了分别和界限的概念。最后,诗人表示无法用任何艺术或智慧来解释或描述这种境界。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来表达证道境界的壮丽和超越性。赤日消霜雪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证道者的力量和影响,暗示着他们可以净化众生的痛苦和困扰。业海枯竭的描写传达出证道的威力,表明它能够超越一切世俗的束缚。毗卢体的提及则表示证道的境界无法用言语或智慧来解释或理解,它超越了分别和界限的限制,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境界。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意义,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宇宙观的展示,展现了证道的威力和超越性。它呼应了佛教思想中涅槃(解脱)的境界,突出了证道者的崇高地位和智慧。同时,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也给读者带来了美感和启发,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超越性的渴望。
千骑出重闉,岩祠净宇邻。映林沽酒斾,迎马献花人。艳日披江雾,香飚起路尘。韶华特明媚,不似远方春。
使君悮访乐郊民,顾我何由得暂亲。茜旆动驱千百骑,茅亭才著两三人。旋烧陆羽烹茶鼎,忙换陶潜漉酒巾。可爱水边松竹上,数朝犹自有香尘。
儿孙遥指菊花辰,自讼庵中庆诞人。也向此旬同此日,八千秋对八千春。
小横欲尽大横来,万壑千岩汹涌开。闻道洞天深几许,紫云深处有楼台。
紫陌微乾未放尘,青鞋不惜涴泥痕。春风已入寒蒲节,残雪犹依古柳根。
稍稍开三径,徐徐办一廛。归来非失计,老去只随缘。旋蜡登山屐,时操泛月船。生涯且如此,萧散乐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