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戒珠心地印,淫坊酒肆光迥迥。
宝寿见他打一拳,从斯脱却劳生病。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对佛性、戒珠、淫坊酒肆、宝寿和劳生病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对道的颂扬和对物质欲望的超越。
译文:
佛性戒珠心地印,
淫坊酒肆光迥迥。
宝寿见他打一拳,
从斯脱却劳生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佛教的思想为基础,以表达对证道的赞美和向往。首句中的“佛性戒珠心地印”表达了佛性的内在印记,强调了修行者内心的纯净和智慧。接下来的“淫坊酒肆光迥迥”描绘了世俗的放纵和繁华,形成了与佛性对比的景象。通过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的刻画,诗人意在呼唤人们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下半首的“宝寿见他打一拳,从斯脱却劳生病”则表达了一个更加深远的意义。宝寿可以理解为人的寿命,而“打一拳”可以视为对世俗欲望的一种拳击,象征着对欲望的战胜。通过战胜欲望,人们可以从繁华世界中解脱出来,摆脱疾病和苦难。这里的“劳生病”可以理解为生命的痛苦和纠缠,通过证道可以超越这种痛苦,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整首诗词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修行者对于超越欲望、追求内心净土的追求。通过对佛性和世俗欲望的对比,以及对证道和解脱的描绘,诗人呼唤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超越物质的束缚。
天街酒好不须言,弦管春风处处喧。旧传北地鸣珂巷,得似南京富乐园。
永夜朝元骞树,萧晨晞发扶桑。妙处本来一贯,何异心斋坐忘。
故都冬亦好。风光可是,人间曾有。问雪楼台,肉阵不教寒透。妙手搀春弄巧,唤得应、千花如绣。灯市酒。笙歌镇似,元宵时候。见说是事都新,但破冻潮声,去来依旧。老梦无情,不到六桥风柳。回首孤山好景,倩人问、梅花安否。应自瘦。雪霜可能僝僽。
长沙有孝子,姓字死犹香。料得郡举首,他无人敢当。
山房书篆自磨丹,溪月还来照碧潭。鼎惧神奸暗持去,道人聊保一枝安。
我赋梅花逼古人,人疑和靖是前身。只思长向花前醉,不厌闲来树下频。俗眼但知夸洁白,老怀端是爱清真。大家管领须宜早,莫待飘零作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