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便能大哮吼,文殊也道难征斗。
遑遑权托罽宾牵,如今脱体无人守。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岁便能大哮吼,
文殊也道难征斗。
遑遑权托罽宾牵,
如今脱体无人守。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修行证道过程的思考和感慨。诗中提到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佛教中智慧与文学的象征,代表智慧与知识的修行。诗人通过描述三岁的孩童已经能够发出宏大的声响,暗示修行的道路并不容易。即便是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也在证道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证道的艰难与无常。三岁孩童大声哮吼的形象,象征着修行者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的坚定和勇气。而文殊菩萨的难以征斗,则强调了修行的困难和挑战。诗人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传达了修行的艰辛和对真理的追求。
诗的后两句描述了权力和名利对修行的干扰。遥指权力者,被罽宾押解,表示修行者在世俗纷扰中难以专心修行。而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下修行者缺乏坚守和守护的担忧,形容修行者脱离了原本的本心,无法守住修行的初衷。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修行证道的艰难与无常,以及权力和名利对修行的干扰。诗人以此寄托了对修行者的期望和警示,呼唤修行者坚守初心,专心追求真理。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别尔东南去,悠悠
可能宴坐即宴坐,待全静无全静时。
愿结交加梦,因倾潋滟尊。醒来情绪恶,帘外正黄昏。氤氲帐里香,薄薄睡时妆。长吁解罗带,怯见上空床。
隔墙听幽哢,入坐春隔隔。午梦恬不成,始知身在笼。
昔送之官东郡时,夜阑对酒风揭屋。君今淮海予再过,古驿依依老槐绿。
箯舆轧轧过清溪,溪上梅花压水低。月影渐收天半晓,两山相对竹鸡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