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在心,殃在身,汝身非与我同真。
臭烂腥臊无用处,识神沈劫堕迷津。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依在心,殃在身,
汝身非与我同真。
臭烂腥臊无用处,
识神沈劫堕迷津。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个体内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对比,探讨了人性的困境和迷失。它通过对人们追求道德真理和纯洁心灵的呼唤,强调了道德行为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赏析:
诗词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一个人的内心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冲突。"依在心,殃在身"表达了个体内心的真实和纯净,与外在环境的不和谐之间的矛盾。诗中提到"汝身非与我同真",意味着个体与他人的行为存在差异,强调了个体内心的真实与外在行为的虚伪之间的对立。
诗中用到的形容词如"臭烂腥臊"表达了一种丑陋和堕落的形象,意味着那些不道德、虚伪的行为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识神沈劫堕迷津"揭示了个体因为对道德的迷失而受到神灵的惩罚,暗示了一个人在追求道德真理时应避免迷失的警示。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个体内心和外在行为之间的对比,探讨了人性的困境和对道德真理的追求。它强调了道德行为对于个体的重要性,警示人们要坚持真实和纯洁的内心,避免陷入道德迷失的境地。
夜宿山家谢主翁,安排席藁地炉东。枕头就借支机石,帕额聊防箭隙风。酒瓮下眠添古话,牛衣中卧有时通。老吾看破人閒事,锦帐牙床总是空。
三湘七泽云连水,短棹意行无远迩。江花时傍绿蓑飞,水鸟忽从清唱起。醉后懽呼踏浪儿,鲔可鱠兮粳可炊。芳草从教天样远,都无闲恨可萋迷。碧桃几片来何处,试访秦人武陵路。
绿眼胡鹰踏锦鞲,五花骢马白貂裘。往来三市无人识,倒把金鞭上酒楼。
晷影推移线日长,无言童子自商量。虽然不是神仙药,海止传来第一方。
欲令雪貌带红芳,更取金瓶泻玉浆。凤管鹤声来未足,懒眠秋月忆萧郎。
吾衰矣,百事且随缘。只字不笺天。几曾三宿为归计,更巴一岁是希年。记儿时,闻祖父,说隆乾。我不与、少年争遇合。你莫共、老僧争戒腊。靴皱面。帨垂肩。锦袍夺去饶之问,虎皮撤起付伊川。剩空身,无长物,可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