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螳螂能拒辙,萤虫七夕吞明月。
织女心宽不作声,牵牛一棒和空折。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谁见螳螂能拒辙,
萤虫七夕吞明月。
织女心宽不作声,
牵牛一棒和空折。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寓意来诠释证道的主题。螳螂是一种小昆虫,但它却能够勇敢地挡住行驶的车辙,表现出坚毅和勇敢的精神。萤火虫在七夕之夜吞下明亮的月光,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织女在这里代表着宽容和沉默,她的心胸广阔,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牵牛则象征着纯真和坚持,它的棒子却折断了,暗示着坚持并非总能取得成功。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系列形象,展示了人们在证道过程中的不同态度和境遇。螳螂能够拒绝车辙,表现了对抗困难和坚持信念的勇气。萤虫吞下明亮的月光,体现了追求美好和理想的决心。织女的心宽容而沉默,她的内心世界不轻易流露出来,体现了一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牵牛虽然坚持不懈,但却折断了棒子,这暗示着努力并非总能取得成功,有时候也会面临失败和挫折。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形象,传达了对于证道过程中的不同态度和结果的深刻思考。它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隐含的寓意,引发读者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坚持和困难的思考,表达了对于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渴望和思索。这首诗词在简短的篇幅中展示了作者对于人生道路的理解和感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太湖与雁荡,相去二千里。六月吾几间,风雨一弹指。
半升粟饭养残躯,晨起衣冠读典谟。莫谓此生无用处,一身自是一唐虞。
回肠荡气感精灵,座客苍凉半酒醒。自别吴郎高咏减,珊瑚击碎有谁听。
夭寿知齐理,何曾免叹嗟。祭回收朔雪,吊后折寒花。野水秋吟断,空山暮影斜。弟兄相识遍,犹得到君家。
小雨收尘,凉蟾莹彻,水光浮璧。谁知怨抑。静倚官桥吹笛。映宫墙、风叶乱飞,品高调侧人未识。想开元旧谱,柯亭遗韵,尽传胸臆。阑干四绕,听折柳徘徊,数声终拍。寒灯陋馆,最感平阳孤客。夜沈沈、雁啼甚哀,片云尽卷清漏滴。黯凝魂,但觉龙吟万壑天籁息。
保护兵术日,集劳岁歉时。江湖一老重,州里百年思。家尚玄元学,人遵义役规。阴功宜有后,隐德固应祠。拟作荣乡记,谁镌有道碑。碧梧虽未识,宿草尚堪悲。偶泊梅江堪,空吟薤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