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是身贫道不贫,七斤衫裹不容针。
摇头只许无心得,入水元来不动冰。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实是身贫道不贫,
七斤衫裹不容针。
摇头只许无心得,
入水元来不动冰。
诗意: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贫富的境界。诗人自称身体虽然贫弱,却并不感到贫困,他所穿的七斤重的衣裳却能遮挡不进针尖,象征着他的内心强大。诗人以摇头为喻,表示他只允许追求内心真善美的事物,而不被外在的诱惑所动摇。最后两句表达了他的心境仿佛入水之中,却能使冰不动摇,寓意他的内心宁静稳定,不受外界干扰。
赏析:
这首诗词反映了佛教思想中对于内心境界的追求。诗人释印肃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贫富的境界,强调了内心的力量和宁静。他认为真正的富有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是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安宁。诗人以简单的形象描绘,如七斤衫裹不容针,入水不动冰,表达了他对于内心强大和宁静境界的追求。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释印肃对于富贵和贫穷的超越,强调了内心的力量和宁静的重要性。这种内心境界的追求在佛教中被视为一种解脱和觉悟的境界,对于修行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首诗词通过简单而深刻的形象,让读者思考内心的真正价值和内在的力量,引发对于精神追求的共鸣和思考。
漆园傲吏养生主,栗里高人归去来。俱作放翁新受用,不妨平地脱尘埃。松崖壁立临樵坞,竹径蛇蟠上啸台。送尽夕阳山更好,与君踏月浩歌回。
乾坤万里一长吁,老惫悠悠据槁梧。未死自惭前死欠,有生不若此生无。纵闻新诏开途辙,难把陈言入范模。寄语嵩峰子张子,山林深隐是耆儒。
了不分芳臭,营营浪自喧。士为女听惑,溷比帝居尊。鱼馁庖难脍,瓜香圃欠樊。冰霜不恕汝,卦义取诸坤。
望州乌石与僧堂,丛识茫茫不可当。提起衲僧拄杖子,五湖四海沸如汤。
语声了了出溪湾,只隔桃波一步间。自爱黄鹂春后至,多愁燕子雨中还。坡晴细草平如剪,花曙闲门半不关。欲觅行踪云满地,人言采药在他山。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