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颂证道歌·证道歌》

普韵连天风月和,大千沙界一音闻,妙契非声能几个。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诗词:《颂证道歌·证道歌》
作者:释印肃
朝代:宋代

普韵连天风月和,
大千沙界一音闻,
妙契非声能几个。

中文译文:

世间万物的音调与美景,
在天地间和谐共生,
沙界大千中只能闻到一丝声音,
妙理的契合并不依赖于声音的多少。

诗意:

《颂证道歌·证道歌》这首诗以声音的主题,通过抒发了自然界万物间的共鸣和和谐。诗中的“普韵连天风月和”描绘了自然界各种声音和美景交相辉映的景象。随后,“大千沙界一音闻”揭示了只有在纷繁沙界中才能寻到一丝声音,暗示着人们在茫茫宇宙中所能感知到的只是无尽中的一小部分。最后,“妙契非声能几个”则表达了妙理的契合并不取决于声音的多少,强调了诗中所描绘的共鸣与和谐更多寓意于思想上的契合。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自然界中的声音与美景,表达了与自然界相契合的深刻哲思。诗中通过运用夸张手法,将普通的声音与美景升华为普韵连天的境界,营造出一种壮丽的氛围。而“大千沙界一音闻”暗示了世界之大与人类能够感知到的事物之少,同时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无限之奥秘。最后,“妙契非声能几个”则在诗歌的高亢中突然停顿,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思考焦点转移到了妙理的契合,强调了诗词所达到的高于物质层面的共鸣与和谐。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通过音乐性的节奏和景物描绘,给人一种幽静而又豁然开朗的感受。

  • 《初入谏司喜家室至》

    一旦悲欢见孟光,十年辛苦伴沧浪。不知笔砚缘封事,犹问佣书日几行。

  • 《对镜偶吟,赠张道士抱元》

    闲来对镜自思量,年貌衰残分所当。白发万茎何所怪,丹砂一粒不曾尝。眼昏久被书料理,肺渴多因酒损伤。今日逢师虽已晚,枕中治老有何方。

  • 《次韵戴帅初觅茶子二首》

    新诗著意不曾疏,苦觅茶栽胜索租。搜送坚霜千碧颗,难酬五十斛明珠。

  • 《问春》

    三月春归留不住,春归春意难分付。凡言归者必归家,为问春家在何处。

  • 《日长偶书》

    日长渐觉逍遥乐,何况终朝无事人。安得遂为无事者,人间万虑不关身。

  • 《感物》

    月生看柳瘿,风起笑花癇。事业三盃酒,勋名九转丹。神凄身外蝶,梦黯镜中鸾。为问金堪带,如何玉可餐。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