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笑意如何,知随贡举科。
吟诗向月露,驱马出烟萝。
晚色平芜远,秋声候雁多。
自怜归未得,相送一劳歌。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歷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宪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误用官阙,改太子宾客,俄復前官,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会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绛,议论持异,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坐是罢,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復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左僕射,谥曰文。德舆积思经术,无不贯综,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而醖藉风流,自然可慕,为贞元、元和间缙绅羽仪。文集五十卷,今编诗十卷。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畧阳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补诗一首。
《送郑秀才贡举》是唐代权德舆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西笑意如何,
知随贡举科。
吟诗向月露,
驱马出烟萝。
晚色平芜远,
秋声候雁多。
自怜归未得,
相送一劳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为了送别郑秀才参加科举考试而心情复杂的情景。
诗的开头写道:“西笑意如何”,表示郑秀才的表情难以言喻。这里的“西笑”意指郑秀才的微笑,也可以理解为郑秀才即将向西去参加贡举科考试的表情。
接着,诗人说道:“知随贡举科”,意味着诗人了解郑秀才所追求的是科举功名。科举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制度,郑秀才希望通过参加贡举科考试来获得一份仕途和功名。
诗中的下一句“吟诗向月露”,描绘了郑秀才在离别前夜吟诗,抒发内心的情感。他借着皎洁的月光,把自己的诗歌吟唱给夜空和草地上的露水听。
然后,“驱马出烟萝”,表达了郑秀才离开家乡,驱马踏上远行的旅途。这里的“烟萝”代表着郊外的景色和离别的情景。
随后的两句“晚色平芜远,秋声候雁多”,描绘了晚霞平淡而遥远,秋天的声音中多是候鸟的鸣叫。这里的景象象征着离别的季节,也暗示着郑秀才的心情。
最后两句“自怜归未得,相送一劳歌”,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未能追随郑秀才参加科举考试而感到的遗憾之情。他通过送别的方式,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与郑秀才共同感受离别的苦楚。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情景和作者的内心感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写和对郑秀才追求功名的理解,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遗憾的反思。整体上,这首诗词展现了离别与友谊的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科举功名的追求和离别的辛酸之情。
莲荡中央劣露沙,上头便著野人家。篱边随处插垂柳,檐下小船萦钓车。
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
故国伊川远,深居碧嶂前。伴吟唯有鹤,高趣别无仙。岳信闲慵答,丹经秘不传。杖蔾时访我,终日话南禅。
绿发青衫旧竹君,墨卿挥拂更清新。断枝活叶风萧瑟,想见凌云百尺身。
词源浩渺浙江潮,倒泻银河落九霄。贝阙珠宫春不老,蓬莱瀛海路非遥。多君访古曾携手,愧我劳生漫折腰。拟欲诛茅成小隐,山云不薄幸相招。
宿雾浓云拨不开,更倾骤雨下天来。天公也喜人欢聚,故遣斜阳送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