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弃诚愚分,牢愁更索居。
若逢知已问,犹解课儿书。
地僻门长闭,年饥菜自锄。
相望无一事,不是故情疎。
叶适(一一五○~一二二三),字正则,号水心,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授平江节度推官,改武昌军节度判官,浙西提刑司干办。召爲太学正,迁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光宗即位,出知蕲州。入爲尚书左选郎官,迁国子司业。除太府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宁宗立,韩侂胄专政,宰相赵汝愚贬,亦被劾主管沖佑观。起爲湖南转运判官。迁知泉州。开禧初,除权工部侍郎。北征兵败,除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侂胄诛,以附侂胄用兵,夺职奉祠凡十三年。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有《水心先生文集》、《习学记言》等。《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叶适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十三年黎谅刻《水心先生文集》(其中诗三卷)爲底本。校以清光绪八年瑞安孙衣言校注本(简称校注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郑丈赴建宁五首》是宋代叶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屏弃诚愚分,牢愁更索居。
若逢知已问,犹解课儿书。
地僻门长闭,年饥菜自锄。
相望无一事,不是故情疎。
诗意:
诗人郑丈要离开家乡前往建宁,叶适写下这首诗送别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郑丈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乡村生活的困苦和孤独之感。诗人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知己的期待,也表达了对郑丈离去的不舍之情。他描述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偏僻,家门经常紧闭,生活艰辛,自己不得不亲自种菜充饥。诗人望着远方,感觉周围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有对离别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和离别的复杂情感。诗人通过对郑丈离去的描述,展示了自己的孤独和苦闷。他描述了自己生活的环境贫困而偏僻,家门经常紧闭,没有人来往,生活艰辛,这些细节描写增强了诗词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诗中的"屏弃诚愚分"表达了诗人对琐碎事物的排斥,希望能够摆脱这些琐碎的事务,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牢愁更索居"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安静居所的渴望。
"若逢知已问,犹解课儿书"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知己的期待。无论何时遇到知己,即使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也能放下手头的事务,心情舒畅地与知己交谈。
整首诗词以自然、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对生活环境的描写和对离别的凄凉感受,诗人展示了自己的孤独和对友谊的追求。这首诗词既表达了个体的情感体验,又具有普遍的共鸣,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离别的忧伤和对友谊的向往。
蠢尔天骄子,中原祸太深。野心殊叵测,内地任频侵。日昃那常晦,阳生自剥阴。德光非不僭,终识杀狐林。
柳子中庭乞巧时,始知抱拙不污卑。向令早似愚溪日,未必缁尘涅素丝。
晓来红日尚羞明,四外彤云欲诈晴。一夜九天开玉阙,六花万里散璚英。
忽见金丝嫋绮疏,又惊寒食到来初。不知折尽西湖柳,插遍长安万户无。
江外三千里,人间十八年。此行谁复见,一鹤上辽天。
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销远硐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