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於今说郑乡,亲庭分付旧行藏。
但知职分宜栖棘,尽把声名属憩棠。
一字未曾缘荐墨,扁舟才可着诗囊。
问津渔浦多西笑,独为莱衣味更长。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郑主簿泰兴解官归四明》是宋代陈傅良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师友於今说郑乡,
亲庭分付旧行藏。
但知职分宜栖棘,
尽把声名属憩棠。
一字未曾缘荐墨,
扁舟才可着诗囊。
问津渔浦多西笑,
独为莱衣味更长。
诗意:
这首诗词是陈傅良送别郑主簿泰兴解官归四明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和祝福之情。诗人认为郑主簿在今天的社会中取得了良好的声誉,他的职责使他不得不面对种种困难,但他始终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诗人并未直接描写郑主簿的功绩和才华,而是将焦点放在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上。诗人认为郑主簿不仅在职务上表现出色,而且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上也无可挑剔。他以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反对声音时,能够保持乐观和微笑。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郑主簿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官员应有的品质和风范。诗人认为郑主簿能够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因职务的荣誉而骄傲自满,也不因困难而气馁退缩。他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看作是居住在荆棘之中,而他却能够在其中安居乐业,不忘初心。诗人用"声名"和"憩棠"来形容郑主簿的成就和名声,意味着他的成就是建立在安宁和稳定的环境中,而他的心态和修养使他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
诗词中的"扁舟"和"诗囊"象征着郑主簿的文学才华。"扁舟"表示他的文学之舟,而"诗囊"则暗指他的才华之藏。诗人认为,只有在他安居乐业、安心从事自己的职责之后,他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这种将职责和才华结合起来的态度,使得郑主簿的声名更加持久。
整首诗词以送别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郑主簿的赞赏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和真诚的思考。诗人通过对郑主簿的赞美,间接地传达了自己对真诚友谊的向往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宋代诗人的纯朴风格和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东人之子,其来秩秩。是追是琢,是进是服。
东房携卷绕幕行,西房卷作堕地声。纸山间出笔阵横,李侯画若禅眼透。观鱼玄沙骨竦瘦,舟中渊明细若豆。归心秪爱玉花骢,不须棘针学痴翁,恼渠愁作眉斗红。
海山人农农较苦,累级开畲烧宿莽。畲成得粟不偿劳,岁晚空瓶误饥鼠。不如陈郎腹果然,日日闭门耕纸田。余粮尚许饷远客,植来时和南风篇。
一间茅屋,尚自修治。任狂风吹,连檐破碎。枓栱斜欹,看著倒也。墙壁作散土一堆,主人翁永不来归。
昔从锦城来,却过愁猿道。千崖万嶂不可闻,此中哀怨令人老。况是西江秋水来,冲波逆折鸣风雷。攀萝涉水苦难度,腾枝抱子俱萦回。空林阴阴不知处,前惊后呼若相语。正当绝险陵天梯,揽辔听来泪如雨。君不见蚕丛开国通秦关,六龙西幸仍跻攀。猿声鸟道有如此,一为长歌《行路难》
行歌红粉满城欢,犹作常时五马看。忽忆使君身是客,一时挥泪逐金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