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惊风袂去翻翻,老子吟毫强更援。
底事幽怀却成恶,鹅峰一点入离樽。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致明之高沙三首》是宋代刘子翚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忽然惊动风吹动衣袖,我这个老者仍然吟诵着,毫不畏惧地援引我的才思。然而,我的内心却充满了忧伤,仿佛被困在一个邪恶之中,只有一点希望像鹅峰一样从酒杯中升腾而起。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面对世事变幻时的复杂心情。风吹动衣袖,象征着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动荡,而诗人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他自称为"老子",表现出对岁月的坦然接受和豁达。他以自己的才思和诗歌来应对外界的变化,将内心的忧伤与外界的喧嚣相对立。最后,他用"鹅峰一点入离樽"的比喻,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一丝希望和宁静的信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诗人以自嘲的态度自称为"老子",显示出对时间流逝的接受和坦然。诗中的"风袂"和"吟毫"等形象描绘了风起云涌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守和执着。"底事幽怀"一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困扰,但他通过诗歌创作将这些情感化为一种力量,坚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最后一句"鹅峰一点入离樽"以鹅峰入樽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希望的渴望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风、吟、幽怀和鹅峰等形象的运用,以及对时间流逝和内心追求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幻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态度。这首诗既展示了刘子翚的才情和对诗歌的热爱,又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檐声点滴送愁频,梦雨连江遽一旬。杜老多情还动本义,坡公何事却伤神。渭城官柳难留客,巫峡行去不见人。可是蓱号工洒道,东郊淮备要迎春。
秋阴疏梧桐,暮寒老蒹葭。病鹤卧空谷,游鸿起平沙。飘摇征衣单,寂历津堠赊。中年不禁别,湘江渺天涯。
君家有美竹,绕庐千百个。种时意虑深,别后年华过。颜色日益新,根本久已播。石间鸣溜去,烟外哀禽和。子特何依因,兹焉辜啸卧。慈亲齿发暮,学宦非敢惰。风云乖会遇,羽翼顿摧挫。遗经极精究,收功若计课。怀策游钜公,鲠语几喙唾。忍腹大穷归。离魂费招些。予尝欲论荐,身微
鱼锁生衣门不开,玉筐金月共尘埃。青山石妇千年望,雷雨曾知来不来。
玉楼琼树晓烟披,拥衲开门四望学。清旷世人谁似我,雪中更到子猷溪。
草木敷荣怕入秋,霜天却自不穷愁。弹丸都把黄金铸,乱挂疎挂冻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