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携佳句使淮隅,离合差池二纪馀。
旋见豸冠三院贵,晚陪丹地一台居。
涪城又领铜鱼契,锦里先驰驷马车。
况是论年俱老矣,送君因复动归与。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送周尹郎中守梓潼》是苏颂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描述了苏颂送别周尹郎中的场景,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曾携佳句使淮隅,
离合差池二纪馀。
旋见豸冠三院贵,
晚陪丹地一台居。
涪城又领铜鱼契,
锦里先驰驷马车。
况是论年俱老矣,
送君因复动归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苏颂送别周尹郎中的场景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之情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首先,诗人提到他曾与郎中一同往淮隅(指地名)赏诗,一起享受文化的乐趣,共度美好时光。他们的交情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经历了许多离合和变迁。
接着,诗人描述了郎中的身份和地位的变化。他早年是豸冠(古代官员冠帽的一种)三院(指衙门)的贵人,后来升任官职,在丹地(指官宦居住的地方)享受荣华富贵。
然而,时间匆匆流逝,郎中也已经老去。涪城(古代巴蜀地区的一个城市)又领受到了铜鱼契(官职的一种象征),在锦里(指锦衣卫的驻地)驰马车奔波。诗人感叹岁月不饶人,他们都已经年老,因此诗人决定送郎中归乡。
整首诗描绘了离别之情和岁月的流转。诗人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友情和岁月的思考,道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在离别之际,诗人以深情的笔触将他们共同的回忆和情感凝聚于诗中,令读者感受到离别时的无奈和感伤。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示了苏颂的诗词才华和对人生的思考,既具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又具有普遍的人生哲理,使读者能够在感受离别之情的同时,对人生的变化与岁月的流转有所思考。
异时两举遂登科,人谓功名当若何。三十余年空屈曲,七咨脱选竟蹉跎。为丞再出簿尉下,斯世浑如梦觉过。同时面年老御史,谅难如此不悲歌。
冬月如御史,正色凝云端。风霜何凛凛,一见应胆寒。乌飞绕三匝,禁树相团栾。心术晦昧人,不敢抬头看。
怕见公卿嬾入城,野桥孤店跨驴行。天公遣足看山愿,白尽髭须却眼明。
咨尔夫子,设教于乡。即命于家,长此泮宫。
一自酒情诗兴懒,舞裙歌扇阑珊。好天良夜月团团。杜陵真好事,留得一钱看。岁晚人欺程不识,怎教阿堵留连。杨花榆荚雪漫天。从今花影下,只看绿苔圆。
钱唐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淮南游客马连嘶,碧草迷人归不得。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一曲堂堂红烛筵,长鲸泻酒如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