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有役,无心独浮云。
遂令幽居客,日与山云亲。
植桂比芳操,佩兰思洁身。
何必濯於水,本无缨上尘。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送朱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万物各有役,无心独浮云。
遂令幽居客,日与山云亲。
植桂比芳操,佩兰思洁身。
何必濯於水,本无缨上尘。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万物各自担负职责的观察,以及自己身处幽居,与山云为伴的宁静心境。诗人通过描绘植桂与佩兰的比喻,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同时对于繁琐世俗的嫌弃,提出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赏析:
诗词的开篇,“万物各有役,无心独浮云”,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世间万物各自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云却自由自在地飘荡。这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彰显了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幽居之情:“遂令幽居客,日与山云亲”。他选择了远离喧嚣纷扰的都市生活,享受与大自然的亲近,在这种环境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描绘植桂和佩兰的比喻中,诗人表达了对高洁品质和纯洁心灵的向往。桂花芬芳而高洁,象征君子的高尚品质;佩兰清香而洁净,象征诗人自身的纯洁追求。
最后两句“何必濯於水,本无缨上尘”,表达了诗人对于繁琐世俗的厌弃。他认为自己本无需在水中濯洗,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受到尘世的玷污和束缚。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清净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超越尘世纷扰的向往。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人生和内心境界的思考与追求。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对个人生活态度的反思,诗人以朴素的语言传达了对清净幽居与纯洁高尚品质的向往,给人以宁静和深思。
生日重重见,馀闰有新春。为吾母寿,富贵外物总休论。且说家怀旧话,教学也曾菽水,亲意尽欣欣。只此是真乐,乐岂在邦君。吾二老,常说与,要帘勤。庐陵几千万户,休戚属儿身。三瑞堂中绿醑,酿就满城和气,端又属人伦。吾亦老吾老,谁不敬其亲。
满天风月为官守,遍地云山是事权。唯我敢开无意口,对人高道不妨言。
同功一体尽调元,独抱沉痾反故园。壶遂暮年非不遇,人生到此可忘言。
云水生寒色,高亭发远心。雁来疏角韵,槐落减秋阴。隔石尝茶坐,当山抱瑟吟。谁知潇洒意,不似有朝簪。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仙郎乞假白云司,蹔向东林问远师。仄径虫喧秋露后,空堂人语夜灯时。天花不着山中树,细水争流石上池。灰劫莫教伤往事,且看明月倒金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