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条初罢浙江回,辟命还从蜀道来。
朱绂聊光新幕府,乌星重照旧行台。
秋登危栈烟霄界,晓望通闤锦绣堆。
乐职定应能赋颂,知君堪继子渊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送朱屯田赴辟成都》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赞条初罢浙江回,
辟命还从蜀道来。
朱绂聊光新幕府,
乌星重照旧行台。
秋登危栈烟霄界,
晓望通闤锦绣堆。
乐职定应能赋颂,
知君堪继子渊才。
诗意:
这首诗词向朱屯田送别,祝贺他前往辟命成都。朱屯田在浙江完成了一项重要使命后返回,然后再次踏上蜀道前往成都。朱屯田将会在那里担任新的职务,诗人苏颂称赞他的功绩。朱屯田的前程被描绘为乌星照耀的行台,象征着他的未来光明。
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对朱屯田的赞美和祝福。诗人通过描绘景物和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朱屯田所取得成就的敬佩和期待。首先,诗中提到了朱屯田在浙江完成使命后的回归,这说明他在浙江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和肯定。接下来,诗人用"辟命还从蜀道来"的描述,强调了朱屯田受到重用并前往成都担任新的职务。"朱绂聊光新幕府"表明朱屯田将在新的职位上继续光耀,成就更大的事业。"乌星重照旧行台"则用乌鸦的形象象征朱屯田的未来更加辉煌,暗示他将在成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能力。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登临危险的山崖和远望锦绣堆的景象,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感和意境。秋季的景色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而危栈和烟霄界则象征着朱屯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然而,"晓望通闤锦绣堆"表明朱屯田能够克服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诗人以此来表达对朱屯田的信任和期待,认为他将继续以优秀的才华写出美丽的赋颂,继承子渊的才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朱屯田的称赞和祝福,展现了诗人对他才华和成就的敬佩,并表达了对他未来更大成就的期待。通过描绘秋景和山崖,诗人增加了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性。这首诗词既是对个人的赞美,也体现了对士人的鼓舞和激励。
之子幡然别,何人伴寂寥。相从非世道,独去是寒朝。目送孤帆远,魂随晓浪消。重来须定约,莫待隔江招。
叹息频年廪未高。新词空贺此丘遭。遥知醉帽时时落,见说吟鞭步步摇。干玉唾,秃锥毛。只今明月费招邀。最怜乌鹊南飞句,不解风流见二乔。
忆来时。灼灼上阶墀。勤勤叙别离。慊慊道相思。相看常不足。相见乃忘饥。
秋色共溪长,游人笑语凉。萍开天倒影,莲堕水流香。鱼罶和星漉,禽罝带雨张。从今摇桂棹,不必问潇湘。
心慕知音命自拘,画堂闻欲试吹竽。茂陵罢酒惭中圣,漳浦题诗怯大巫。鬐鬣几年伤在藻,羽毛终日羡栖梧。还愁旅棹空归去,枫叶荷花钓五湖。
世累为身累,闲忙不自由。殷勤辋川水,何事出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