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扰京华客,营营不自间。
胡为丘壑者,亦到市朝间。
孤月无留影,归云靡定山。
东南清胜处,羡子一舟还。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送祖印忠师南归》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扰扰京华客,营营不自间。
胡为丘壑者,亦到市朝间。
孤月无留影,归云靡定山。
东南清胜处,羡子一舟还。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颂送别忠诚的老师南归的场景。诗人观察到京城繁忙的人群,他们匆匆忙忙地进出,忙于各自的事务,仿佛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诗人思考着,为什么有的人会离开尘嚣,来到市朝之间(指官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孤独的月亮无法留下自己的影子,归去的云也无法固定在山上。而在东南方的清幽之地,诗人羡慕着老师可以乘舟回归。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苏颂的思考和情感。通过对京城繁忙景象的描绘,诗人反思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忙碌而没有自己的片刻安宁的状态。他对离开尘嚣的人的想象和羡慕,折射出自己对宁静和返璞归真的向往。诗中的孤月和飘忽不定的云,象征着瞬息即逝的美好事物,无法在喧嚣中留下痕迹。而东南清胜之地,则是诗人向往的安宁之所,他羡慕着老师可以乘舟归去,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表达,将诗人的思考和情感表达得深入人心。它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揭示了人们在喧嚣中追逐名利的困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这种对离群索居的思考和追求,是宋代文人士人生观的一种特征,也体现了苏颂对于内心世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嘉陵江色嫩如蓝,凤集山光照马衔。杨柳梨花迎客处,至今时梦到城南。
西北多阴风,日夜吹裳衣。草虫动机杼,札札鸣声悲。百忧弥中肠,欢乐复何时。今日忽已逝,来日未可知。且饮以狂乐,酩酊从所之。
近时冯绍正,能画鸷鸟样。明公出此图,无乃传其状。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忆昔骊山宫,冬移含元仗。天寒大羽猎,此物神俱王。当时无凡材,百中皆用壮。粉墨形似间,识者一惆怅。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循吏今为冠,高文妙草麻。龚黄低一著,班左共三家。风度春无价,身名玉绝瑕。可怜人士泪,滴损紫薇花。
春风荣万木,此卉异常葩。海角逢三月,僧房见五花。馨香惊俗眼,灿烂照高牙。公子休追赏,如来会上夸。
获自野罗知性巧,饲之鲜食已恩丰。下鞲未便随人意,须是经春更一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