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心月耀昏衢,梦幻吞侵谁得知。
幸遇知音重为举,息心回念理元辉。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心灵之月的景象,表达了对寻找知音和追求内心光明的渴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一轮心月耀昏衢,
梦幻吞侵谁得知。
幸遇知音重为举,
息心回念理元辉。
诗词的诗意是通过描绘一轮心灵之月,来表达作者对于寻找知音和追求内心光明的思考和感慨。诗中的"心月"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光明和智慧,它照耀着人们迷失的街道,象征着希望和指引。然而,这个心月又被梦幻和虚幻所侵蚀,这暗示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幻象和迷惑的困扰,难以找到真正的知音和理解。
然而,作者仍然感到幸运,因为他遇到了知音,这位知音对于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希望能够与这位知音共同努力,共同追求内心的光明和智慧。通过与知音的交流,作者希望能够安抚内心的纷乱,回归理性的思考,重新点亮内心的光辉。
这首诗词通过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寻找知音和追求内心光明的追求和渴望。它呈现了一种内心的旅程,通过与知音的互动和思考,希望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宁静。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它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真理和理解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希望,并通过诗意的表达引发读者对于内心世界的思考。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整冠忽见镜中霜,挽树浑无蔕上香。已贮春愁过万斛,更令细细著升量。
苦热如焚想雪山,清商一夕破愁颜。炎光断雨残虹外,凉意平芜远树间。忙踏槐花犹入梦,老催蒲扇共投闲。城头遥望累累冢,辽海荒寒鹤未还。
龟肠刳尽不缘饥,鹤骨生来岂解肥。炼得丹成生羽翼,山中无复赵知微。
昔吾游箕山,朅来涉颍水。复有许由庙,迢迢白云里。闻君佐繁昌,临风怅怀此。傥到平舆泉,寄谢干将里。
春光九十日,一日莫虚过。雪映疏梅影,风杂早莺歌。兰桡戏雨沼,玉骑踏香莎。名姝调丽曲,飞觞莫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