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羁旅日,独许上人贤。
谁为孤峰下,还来宴坐边。
是身犹梦幻,何物可攀缘。
坐对青灯落,松风咽夜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宿北山示行详上人》
都城羁旅日,
独许上人贤。
谁为孤峰下,
还来宴坐边。
是身犹梦幻,
何物可攀缘。
坐对青灯落,
松风咽夜泉。
中文译文:
在都城作客的日子里,
独自称颂上人的德行。
有谁愿意来到孤峰下,
与我一同宴坐相聚。
我的存在如同一场梦幻,
没有什么可以依附的东西。
坐在青灯下,眺望夜色,
松风吞噬着夜泉的声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作品。诗人在宿北山时,写下了对上人的赞美和对自己境遇的思考。
诗的开头表达了诗人在都城中作客的日子,感叹自身处境的困顿与羁旅之感。然而,诗人却愿意单独称颂上人的贤德,显示了对上人的敬仰和推崇。
接下来的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有人愿意来到孤峰下与自己共度时光的希望。这里的孤峰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内心世界或者是一种寂寞的状态,而有人前来宴坐则代表着寻求情感共鸣和陪伴的愿望。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的存在如同一场梦幻,意味着人生的短暂和虚幻。诗人认识到凡事都是无法长久依附的,包括自身的存在和情感的依托。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坐在青灯下的场景,眺望夜色,感受松风吞噬夜泉的声音。这里通过景物的描绘,传递了一种寂静和孤独的氛围,也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思考和情感的寄托。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和情感寄托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上人贤德的赞美和对人生虚幻性的思索。
阻饥传播骨先寒,愁把台评子细看。赖有重霉三日雨,向来枯涸已弥漫。
落日重云下,哀哀闻子规。荆玉化为土,湘泪摧空枝。彼禽复何怨,岁岁号春时。春风自无情,众芳日夜衰。冉冉无终极,哀乐徒尔为。睇彼川上流,浩荡无前期。
苍茫一片谁能画,不着云烟态自殊。漠漠平田新雨后,悠悠芳草夕阳馀。水光低映浓如染,天影遥连淡欲无。可恨风尘栖易混,石桥人断竹萧疏。
数閒破屋压崔嵬,经月何人共酒杯。入耳了无门外事,关心惟访药中材。一山秋色连云暗,半夜风声夹雨来。欲向天台招贺监,未应容易拔船开。
江南桃叶齐,江北桃根低。各自擅风流,人情千载迷。桃花竟谁比,风雨日凄凄。
幅巾筇杖立篱门,秋意萧条欲断魂。恰似嘉陵江上路,冷云微雨湿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