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坐白云端,清江直下看。
来人望金刹,讲席绕香坛。
虎啸夜林动,鼍鸣秋涧寒。
众音徒起灭,心在净中观。
不出孤峰上,人间四十秋。
视身如传舍,阅世似东流。
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
中宵问真偈,有住是吾忧。
刘禹锡,博通子史百家,精于医,有《传信方》二卷(《宋史·艺文志》六),已佚。事见《过庭录》。
《宿诚禅师山房题赠二首》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宴坐白云端,
清江直下看。
来人望金刹,
讲席绕香坛。
虎啸夜林动,
鼍鸣秋涧寒。
众音徒起灭,
心在净中观。
不出孤峰上,
人间四十秋。
视身如传舍,
阅世似东流。
法为因缘立,
心从次第修。
中宵问真偈,
有住是吾忧。
译文:
坐在白云之上宴饮,
清澈的江水从眼前直下。
有来人仰望着金色的佛塔,
讲台绕着香坛而设。
虎啸声在夜林中回荡,
巨龟的鸣叫传来秋涧的寒意。
各种声音起伏消失,
心灵沉浸在纯净之中观照。
不离开这孤峰之巅,
已在人世度过了四十个秋天。
将身体视为过客的住处,
看世界如同东流般流转。
法则是由因缘而立,
心灵修行则依次序进行。
深夜中问真实的佛偈,
有安住其中是我的忧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刘禹锡在山房中宴坐时的景象和他对禅修的思考。诗人坐在山峰之巅,仿佛坐在白云之上,眺望着清澈的江水从山下奔流而过,心境宁静。有人来到山峰上,仰望着金色的佛塔,讲台围绕着香坛而设,显示了山房的禅修氛围。
诗中出现的虎啸和鼍鸣是自然界的声音,虎啸回荡在夜林中,鼍(音同“陀”)的鸣叫传来秋天涧谷的寒意,这些声音象征着世俗的喧嚣和变幻,与禅修的宁静形成了对比。
诗人提到“众音徒起灭,心在净中观”,表达了他在禅修中体验到的超越世俗的平静和纯净。他的心灵沉浸在这种宁静之中,观照着内心的境界。
诗人强调自己并没有离开这孤峰之巅,已经在人世度过了四十个秋天,意味着他将禅修融入到平凡的人生中,不离开世俗而追求超越。
诗人将身体视为过客的住处,将看世界比作东流般的流转,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和淡泊。
最后,诗人说道法则是由因缘而立,心灵修行则需要依次序进行。他在深夜中问真实的佛偈,表示他对自己修行的忧虑和追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禅修中所体验到的内心宁静和超脱,表达了对世俗的淡泊和对禅修的思考。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和禅修的象征意象,通过对比和隐喻,表达了诗人对禅修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越。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禅意和对内心境界的追求。
春夜雨。催润柳塘花坞。小院深深门几许。画帘香一缕。独立晚庭凝伫。细把花枝闲数。燕子不来天欲暮。说愁无处所。
两山壁立束微行,石齿参差半已倾。莫等危时扶使稳,但逢险处放教平。一毫以上诸人力,半月之间乐事成。安得坦夷三万里,家家门外是鹏程。
去年杀韩信,今年醢彭越;徐常幸前死,诸公宁望活? 丞相戮,将军诛,觖望恣肆固有迹,坐以谋反疑有无,罪止及身或收孥。杀胡党,杀蓝党,万十万人保无枉?文武军民打一网。一斗粟,一座城,一条龙,一连鹰,革左塌何纷纷,得非此辈之冤魂!
崆峒不合识东坡,骄气百年犹未磨。今放晴烟弄寒影,安知非喜子相过。
一壑云屏展,江横万里长。渔舟下滩去,寂寞舞斜阳。
逃难走山巅,如何要顺便。食艰蔬胜肉,衣薄炭输绵。深静初心见,高虚远目鲜。沈思亦自好,写景欠龙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