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宿大慈山悟真观》

终南道士学弹琴,门外松萝锁翠阴。
濒海八龙朝出洞,隔山群鹿夜归林。
琪花过雨金风澹,玉树笼烟璧月沉。
三十六坛钟鼓寂,云璈声接步虚音。

作者介绍

陈允平,字衡仲,又字君衡,号西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试上舍不遇,遂放情山水,往来吴淞淮泗间。恭宗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宋元学案》卷二五《参议陈西麓允平先生》)。宋亡,以人才徵至元大都。不受官,放还。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一五《西麓诗稿》卷首、《宋诗略》卷一五。 陈允平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西麓诗稿》爲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作品评述

《宿大慈山悟真观》是宋代诗人陈允平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大慈山悟真观的景象,表达了道士学琴、山林幽静的氛围以及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宿大慈山悟真观,
道士学琴,门外松萝锁翠阴。
濒海八龙朝出洞,
隔山群鹿夜归林。
琪花过雨金风澹,
玉树笼烟璧月沉。
三十六坛钟鼓寂,
云璈声接步虚音。

这首诗词的诗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山林幽静之美:诗中道出了大慈山悟真观的景色,门外的松萝将观内的琴音环绕,形成了一片翠绿的幽静氛围,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宁静和清新。

2.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中提到了海边的八龙洞和山中的群鹿,将自然景观与道士学琴的人文活动相结合。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融合,展现了大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依存和共生之美。

3. 琴音与自然景色的交融:诗中用琪花、金风、璧月等词语描绘了自然景色,与道士学琴的琴音相呼应。这种交融使得自然景色与音乐产生共鸣,凸显了大自然中的音乐之美。

4. 寂静与虚无之境:诗词末两句描述了观内的钟鼓声和云璈声,通过表现寂静的氛围,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钟鼓声与云璈声相呼应,给人一种步入虚无之音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了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悟性。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林幽静、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琴音与自然景色的交融以及寂静与虚无之境,展现了大慈山悟真观的美景和人文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清静和超脱的向往。

  • 《李万州挽诗》

    仙李来南日,熙宁去国人。一身辞赤芾,四世尚朱轮。桑梓推前辈,葭莩接世姻。伤心挽耆旧,不独为情亲。

  • 《许倅索和篇复次前韵》

    十分春色在隣家,我独伤心感物华。君若此时辞痛饮,也应辜负后园花。

  • 《寒士吟》

    小贪咂蚊蝇,大贪噬豺狼。此类殊不少,毒虐纷披猖。独彼寒士者,自身无衣裳。唧唧如蟋蟀,与人忧雪霜。平生谨绳墨,丝铢较词章。寒士苟无命,低垂困名场。风尘一以起,盗贼腰金章。寒士但忍饿,颜色无晶光。豹胎紫驼峰,不到寒士肠。斧碪斫将相,寒士亦不忙。

  • 《饮兴道观有感五首》

    戍垒儿郎意气雄,群腰刀斧薄榛丛。寻真亭仆长松少,礼斗坛荒苦竹空。菜色可怜穷道士,樵歌不见旧邻翁。存亡得丧知何极,天地悠悠感慨中。

  • 《西楼》

    千峰寒淡煦冬曦,信美徒伤楚客词。柏上素禽当韵友,橘梢苍鼠胜偷儿。鹑衣负汲朝衙后,鸠语凌檐待雪时。一事关心行马外,环城流水缘杨丝。

  • 《新亭》

    满目江山异洛阳,昔人何必重悲伤。倘能戮力扶王室,当自新亭复故乡。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