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宿大明寺》

历览成终日,禅房处处深。
野僧应怪见,俗客可幽寻。
烟竹寒垂幄,风松静鼓琴。
清谈不知寐,明月到天心。

作者介绍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宿大明寺》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大明寺宿处的心境和感受。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历览成终日,
禅房处处深。
野僧应怪见,
俗客可幽寻。
烟竹寒垂幄,
风松静鼓琴。
清谈不知寐,
明月到天心。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大明寺宿处的情景和心境。诗人整日游览,感悟颇多,禅房中处处都有深邃的意味。野外的僧人会对诗人的行为感到惊奇,而世俗的客人却能在这里找到幽静的栖息之地。烟雾弥漫,竹林寒冷而低垂,风吹松树,安静地弹奏着琴。清淡的谈话让人心境开阔,不觉入眠,明月照耀着天空,似乎也映照着内心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大明寺宿处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深远的禅修环境。诗人通过历览全日的经历,感受到禅房的深邃之处。大明寺的僧人对于诗人的行为感到惊奇,而世俗的客人却能在这里找到一片幽静的天地。烟雾弥漫,竹林低垂,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与此同时,风吹过松树,又带来了一份宁静与安静。清淡的谈话使人们的心境得到开阔,不觉入眠,仿佛明月也照亮了内心的宁静和澄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禅修环境,展示了大自然与内心的和谐。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禅修的意境,诗人表达了追求心灵宁静和修养的愿望。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感悟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宁静与美好的画面,引发读者对于内心平静与宁静的思考。

  • 《春日野饮》

    十载干戈仅脱身,残年重作太平民。杯铛有趣於中好,花柳无情分外春。不远上元新甲子,肯将短笔怨庚寅。从教蕙帐惊猿鹤,却欲重弹冠上尘。

  •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和程阁学送小春茶韵四首》

    眼看节物去重来,又见寒梢数点梅。草木已随新岁好,冬芽豫占一年魁。

  • 《寄龙井辩才法师三绝》

    山色青冥叶未红,湖光凝碧晓无风。行穷上下两天竺,望断南山龙井龙。

  •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练丹成。

  • 《北来人》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