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岩苍龙角,汲流紫云根。
道人不绝俗,自然无耳喧。
屋脊挂修岭,一日过千辕。
此中但高卧,松风有清言。
听之亦无有,风定松在门。
炊成我欲去,独鹤鸣朝暾。
戴表元(一二四四~一三一○),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称质野翁、充安老人,奉化(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入太学,七年第进士,授建康府教授。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陷浙,避乱他郡,兵定返鄞,以授徒、卖文自给。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四),以荐爲信州教授,秩满改婺州,以疾辞。武宗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有《剡源文集》三十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自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戴表元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九年刊《戴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明刻六卷本《剡源先生文集》(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宿福海寺》是宋代戴表元创作的一首诗词。诗词以福海寺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禅修过程中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
译文:
斫岩苍龙角,汲流紫云根。
道人不绝俗,自然无耳喧。
屋脊挂修岭,一日过千辕。
此中但高卧,松风有清言。
听之亦无有,风定松在门。
炊成我欲去,独鹤鸣朝暾。
诗意:
《宿福海寺》通过描绘福海寺的景致,表达了作者在禅修中追求心灵宁静与自然的交融。诗中展现了作者超越尘世繁杂的境界,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赏析:
诗词以禅修之境为背景,表现了禅修者超脱尘世的心态。斫岩苍龙角,汲流紫云根,描述了禅修者对大自然中奇妙景观的观察和感悟。道人不绝俗,自然无耳喧,表明禅修者能够超越尘嚣喧嚣,心境平和。屋脊挂修岭,一日过千辕,描绘了禅修者在禅定中身心超越时空的状态。此中但高卧,松风有清言,表达了禅修者内心的宁静与与自然的交流。听之亦无有,风定松在门,强调了禅修者在静心中与自然的契合,没有外界干扰的存在。最后两句炊成我欲去,独鹤鸣朝暾,表现了禅修者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渴望追随自然和谐的声音,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宿福海寺》通过对禅修境界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心灵宁静与自然和谐的追求。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修者的心境和感悟,使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带来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美好意境。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昔对延英日,诸公叹弗如。敢言天下事,不负案头书。此去朝双阙,悬知有异除。荣途方著脚,未用曳长裾。
精舍长干绕,清池曲路通。双桥云影上,疏雨梵声中。晚岫沉孤翠,秋英吐艳红。嘉辰聊一醉,世路漫西东。
小砚寒生冻,孤灯翳复明。衰翁守微火,稚子隔重城。日落林无影,舟行水有声。诗家忌草草,得句未须成。
夜静烽清月朗天,时时霜鹤唳芝田。筑台正与仙人约,少驻人间五百年。
灵踪遗几载,卓锡在高岑。妙法归何地,清泉流至今。苔花生细细,云叶映沈沈。桂魄皎清夜,分明六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