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断伽蓝欲报昏,竹梢风雨乱纷纷。
悬知借枕山腰舍,魂梦已随超化云。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宿光林怀少章》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光明的林中住宿,思念着那位年轻的朋友。烟雾散去,寺庙的钟声传来,天色渐暗。竹子的尖端被风雨吹乱。我住在山腰的小屋里,心中悬念难平。我的灵魂和梦境已随着飘渺的云彩超越了尘世。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人在光明的林中过夜的情景,并思念着一个年轻的朋友。夜晚的烟雾渐渐散去,寺庙的钟声在黄昏中响起。风雨使竹子的尖端乱翻,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诗人住在山腰的小屋,内心充满了忧虑和疑问。他的灵魂似乎已经超越了尘世,与梦境融为一体,飘渺而不可捉摸。
赏析:
这首诗词以写景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诗人选择在光明的林中宿营,这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安静、幽深的氛围。烟雾散去、天色渐暗,寺庙钟声的出现增添了一丝凄凉和迷茫。风雨乱纷纷,竹子摇曳不定,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外界环境的不稳定和混乱。而诗人住在山腰小屋,心中却悬念重重,带有一种无法排解的忧愁和困惑。
诗的最后两句"魂梦已随超化云"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意愿和追求。诗人的灵魂似乎已经超越了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飘渺而不可捉摸。这种超然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对于人世间种种纷扰的超越和追求内心自由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感受,将诗人在光明林中住宿的经历与内心的忧愁和追求相结合,传达出一种超然离世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感悟。
诗翁雅镇玉溪山,褒玺飞来玉节还。为报佳音天日近,南薰殿里正催班。
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日日看。
雨送寒声满背蓬,如今真是荷鉏翁。可怜遇事常迟钝,九月区区种晚菘。
两年作县越江湄,回首乡关未得归。华发又惊佳节换,青云堪叹故交稀。山村细雨梨花发,茅屋东风燕子飞。潦倒不须嗟薄宦,且将樽酒送斜晖。
贫不攻九嶷玉。倦不憩三危峰。九嶷有惑号。三危无安容。美物标贵用。志士励奇踪。如何祗远役。王命宜肃恭。伐鼓功未着。振旅何时从。
沉疴旷十旬,还过直城闉。老马犹知路,羸童欲怕人。久隳三径计,更强百年身。许国将何力,空生衣上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