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枯面冷住山人,仿佛钱塘老惠勤。
寺窭不充黄粟饭,佛寒添绣碧苔纹。
秋声茅屋三间雨,野色松岩几树云。
嚼菜薰香清语久,一灯明来夜将分。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宿洪岩寺》是宋代艾性夫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洪岩寺过夜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寺的冷清与佛寺的庄严。
诗词以"形枯面冷住山人"开篇,形容寺庙的冷落与僧侣的孤独。接着写道"仿佛钱塘老惠勤",以杭州的著名景点钱塘江来比喻寺庙的悠久历史,而"惠勤"则是表达了佛寺中僧侣虔诚地修行。
诗中描绘了寺庙的贫瘠景象,"寺窭不充黄粟饭"表明佛寺的经济拮据,供奉的食物简单单薄。接着写到"佛寒添绣碧苔纹",用寒冷的气氛衬托出佛寺中碧绿的苔藓,给人以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感觉。
进入秋天的描写中,"秋声茅屋三间雨"传达出秋天的凉爽和雨水的萧索。"野色松岩几树云"则将自然景观与寺庙相融合,营造出一个宁静而幽深的环境。
最后的两句,"嚼菜薰香清语久,一灯明来夜将分"表达了作者在洪岩寺中用餐的场景。作者在清香的菜肴中,与寺庙里的僧侣交谈,享受着宁静的夜晚。而"一灯明来夜将分"则暗示着夜晚即将过去,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也象征了生命的短暂与流转。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洪岩寺的描绘,展示了寺庙的冷清、佛寺的庄严和自然的宁静。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幅具有古韵和哲思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寺庙中的宁静与禅意。
癃疲安问起沉痾,天柱摧倾唤奈何。远去曾逢龙种泣,德衰犹接凤兮歌。典坟堆案元精合,海水添潮老泪多。稍欲从公恭睡味,一毡番市恋盘阿。
不忍骤开还骤落,殷勤含蕊待君来。
莺老花残,春事已过。明眼衲僧,多是蹉过。楝花信风,不肯放过。万户千门,一时俱过。筑著磕著,是谁之过。转换不得,也要验过。
别袂无多日,愁肠已屡回。未便新舍稳,先喜故人来。忧国空千虑,忘怀但一杯。相看情意好,归辔不须催。
妙手何人为写真。只难传处是精神。一枝占断洛城春。暮雨不堪巫峡梦,西风莫障瘐公尘。扁舟湖海要诗人。
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悉虚。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