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海东南月窟西,功成天已锡玄圭。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是苏轼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
岭海东南月窟西,
功成天已锡玄圭。
此方定是神仙宅,
禹亦东来隐会稽。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轼在建封寺过夜,在清晨登上尽善亭,远眺韶石的三首诗。他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融入了对历史和传说的联想。
赏析:
诗的开头“岭海东南月窟西”通过地理和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示了苏轼所处的地点,东南的岭海与西方的月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一句“功成天已锡玄圭”表达了苏轼在这个地方感受到的超凡境界。玄圭是古代君主传授给功臣的一种礼物,这里用来象征苏轼在此体悟到的美感和智慧。
第三句“此方定是神仙宅”表达了苏轼对这个地方的赞美,认为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通过“此方”一词,苏轼暗示这个地方与神仙的居所相通。
最后一句“禹亦东来隐会稽”则传达了苏轼对历史和传说的联想。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会稽则是禹治水的地方。苏轼通过将禹与会稽联系起来,暗示自己也像禹一样,从东方来到这里,隐居于此。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历史传说,展示了苏轼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通过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使诗词具有深远的意境和思想内涵,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乱鸦飞鹭势纵横,对面机心岂易萌。一著错时都是错,宁无冷眼看输赢。
甘苦炎凉已遍经,少年磨洗晚年成。脚行险处人都错,心放宽时事自明。阅世兴衰天有眼,随时消长水无情。一身收拾归绳墨。才动千条万绪生。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澹荡春光物象饶,一枝琼艳不胜娇。若能许解相思佩,何羡星天渡鹊桥。
甲子周天事好还,关河响动剑光寒。秦川草木多如荠,时倚楼阑直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