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飞绵,花实少。
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斜日两竿留碧□。
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
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张先(九九○~一○七八),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齐东野语》卷一五)。官宿州掾(《能改斋漫录》卷一七),知吴江县(《中吴纪闻》卷三),嘉禾判官(《宛陵集》卷九《送佥判张秘丞赴秀州》)。晏殊知永兴军,辟爲通判(《画墁录》)。歷知渝州、虢州(《宛陵集》卷二一、三九),以都官郎中致仕。张先以词着,与柳永齐名,苏轼以爲“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嘉泰吴兴志》谓有文集一百卷,惟乐府行于世。史籍无传,其事迹详见夏承焘《张子野年谱》(载《唐宋词人年谱》)所考。 张先诗,以南宋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张都官集》一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之《安陆集》,并参校《苕溪渔隐丛话》(简称丛话)、《至元嘉禾志》(简称嘉禾志)等。另从《安陆集》、《永乐大典》、《能改斋漫录》等书中录诗十九首。
《苏幕遮(般涉调)》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先。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柳飞绵,花实少。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柳枝飘摇,花朵稀少。镂板的声音清脆,轻轻唤起江南的曲调。
斜日两竿留碧□。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夕阳倾斜,余晖映照着绿丝帘。马蹄声重重地响着,又临近青门的道路。
去尘浓,人散了。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
尘埃渐渐消散,人们散去了。回头看旗亭,红裳的身影渐渐变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不要惊讶安仁头发白得早。天空如果有情,终究也会衰老。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江南的景象,以及人事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诗人通过对柳枝飘摇、花朵稀少的描绘,展示了江南的柔美和富饶。镂板的音声清脆,唤起了江南的曲调,使人感受到了江南的韵味。
随着夕阳的倾斜,尘埃渐渐消散,人们散去了,只有旗亭中渐渐远去的红裳身影,给人一种离别的感觉。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人们都会老去,就像天空一样终究会衰老。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的风景和人事的变迁,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的深思。整体氛围柔美而富有禅意,给人以静谧和思考的空间。
癃疲安问起沉痾,天柱摧倾唤奈何。远去曾逢龙种泣,德衰犹接凤兮歌。典坟堆案元精合,海水添潮老泪多。稍欲从公恭睡味,一毡番市恋盘阿。
不忍骤开还骤落,殷勤含蕊待君来。
莺老花残,春事已过。明眼衲僧,多是蹉过。楝花信风,不肯放过。万户千门,一时俱过。筑著磕著,是谁之过。转换不得,也要验过。
别袂无多日,愁肠已屡回。未便新舍稳,先喜故人来。忧国空千虑,忘怀但一杯。相看情意好,归辔不须催。
妙手何人为写真。只难传处是精神。一枝占断洛城春。暮雨不堪巫峡梦,西风莫障瘐公尘。扁舟湖海要诗人。
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悉虚。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