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分将身死势权,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後,却悔初无二顷田。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苏秦》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已分将身死势权,
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后,
却悔初无二顷田。
中文译文:
已经将身体分割,死去权势已失去,
恶名经过多少年的磨灭。
想象君主的灵魂千秋之后,
却后悔初时未能拥有一片田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作品,题为《苏秦》。诗中表达了人生中的遗憾和反思。
首先,诗中提到了"已分将身死势权",暗指主人公已经经历了身体的分离和死亡,失去了权势和地位。这句话抒发了主人公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但最终却失去了一切,形容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接着,诗中提到了"恶名磨灭几何年",意味着主人公的恶名经过多年的磨灭。这句话可能指的是主人公曾经有过不好的名声或恶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忘记了他的过去,他的恶名渐渐被淡忘。
然后,诗中谈到了"想君魂魄千秋后",意味着主人公的灵魂会在千秋之后继续存在。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自己的期望,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永存,并在后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最后,诗中提到了"却悔初无二顷田",暗示主人公对自己年轻时没有拥有一片田地感到后悔。这句话反映了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的选择和决定的反思,认识到年轻时的错误和遗憾。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表达了主人公在人生中的遗憾和反思。他曾经追求权势和地位,却最终失去了一切。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过去错误和遗憾,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传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给读者带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秋溪已澄彻,山色贮溪中。云度前洲白,霞生别峤红。波澜寒自监,鱼雁共游空。弃置功名念,羊裘作钓翁。
几见芙蓉并蒂,忽生三秀灵芝。千年老树出孙枝。岩桂秋来满地。白鹤云间翔舞,绿龟叶上游戏。齐眉偕老更何疑。个里自非尘世。
物情非耦不能久,并蒂芙蓉亦自变。珍重鹤君新得配,故应清唳彻秋江。
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
仙阀流芳远,吾门袭庆长。萱堂今寿考,枢府昔辉光。玉树诸郎秀,金花宠命昌。欲知椿算久,辟谷有家方。
俗子欺诗客,诗成未易工。虚声难忝窃,生理早穷空。谣诼无庸听,谆谵尔未通。阮公青白眼,留取送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