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宿山寺》

苍莽穷山路,萧森古寺门。
梦深宵殿月,泪迸晓枝猨。
人事随群动,山情阻细论。
城中尘没眼,愁思满归轩。

作者介绍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宿山寺》是宋代诗人强至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寺庙中度过的一夜,通过山寺的景物和自然元素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诗词中的“苍莽穷山路,萧森古寺门”描绘了一条荒凉、幽深的山路和古老的寺庙门,给人一种寂静、凄凉之感。这种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虔诚的氛围,与宿山寺的主题相符。

接着,诗中的“梦深宵殿月,泪迸晓枝猨”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的梦中和清晨时分的景象。这里的月亮和猿猴的形象都是象征性的,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忧思。月亮的明亮和猿猴的哭泣都突显了作者孤独和忧伤的心境。

诗词中还有“人事随群动,山情阻细论。城中尘没眼,愁思满归轩”这样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喧嚣和琐事的厌倦和对山寺宁静环境的向往。作者希望逃离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含蓄的意象,描绘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思考。它通过山寺的景物与自然元素的对比,表达了对于安静、宁谧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喧嚣世界的厌倦和忧伤。这首诗词给人一种深沉、寂静的感觉,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回归的渴望。

  •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

    我貌甚癯棘,极爱山林住。才说庐山去,不惮葺芒屦。郁怀得少解,动脚即健步。谁言多岌业,堂堂大驿路。万景山渺莽,旷游惬心慕。荒坊偶小憩,周览入薄暮。西隅壁灰净,半堵若缣素。方此欲题名,已触野僧怒。

  • 《雨中花令》

    旧日爱花心未了。紧消得、花时一笑。几日春寒,连宵雨闷,不道幽欢少。记得去年深院悄。□梁畔,一枝香袅说与西楼,后来明月,莫把菱花照。

  • 《次韵赵青之水口道中》

    我从楚江来,不见闽江大。云山路嶮巘,水石势澎湃。舟行曲屈间,溪面浮百怪。蒿师力推拿,如下吾侬拜。丈人入吾闽,险阻尝一带。风霜经几时,须发乃尔奈。人生驹隙中,网以千世界。纵横斜见林,未改此心在。营营复何求,赫赫祗自卖。如何遗诸缘,直养以无害。秋风着蒲柳,物态

  • 《宿茅山寄舍弟》

    茅许禀灵气,一家同上宾。仙山空有庙,举世更无人。独往诚违俗,浮名亦累真。当年各自勉,云洞镇长春。

  • 《潘吴二察甚振风采刘仲山有诗因次其韵》

    国家元气几如发,章李以来几台察。翻盆窥瓮若不闻,射影含沙但潜发。坦途自诧忘羊肠,坚冰恐已在履霜。熙丰旧人正伺隙,乃尔寂寂无精光。抨弹已上旨宣谕,谏不能行法当去。老乌欲食不再鸣,幸有新来柏台疏。蛰霆忽击聩者惊,不待数月如阳城。中书君已非偃月,何事亦恶伏马鸣。

  • 《将至地黄滩》

    未到地黄滩,十里先闻声。樯竿已震掉,未敢与渠争。舟人各整篙,有如大敌临。搴篷试一望,溅雪纷淙琤。乃是水磑港,为滩作先鸣。真滩定若何,老夫虚作惊。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