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外丹青万仞梯,木阴合处子规啼。
嘉陵栈路吾能说,略似黄亭到紫溪。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宿驿》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云外丹青万仞梯,
木阴合处子规啼。
嘉陵栈路吾能说,
略似黄亭到紫溪。
中文译文:
在云外的丹青山峰上,有一万丈的梯子,
木阴交织的地方,传来子规鸟的啼声。
我能说出经过嘉陵栈道的路程,
略像是从黄亭到紫溪的感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辛弃疾在旅途中宿驿的情景。辛弃疾以独特的笔墨表达了他旅途中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诗人用"云外丹青万仞梯"来形容宿驿所在地的高山险峻。这句诗借景写情,通过形容丹青山的高耸和万仞梯的陡峭,表达了旅途的困难和崎岖。
接着,诗人描述了宿驿的环境,说到"木阴合处子规啼"。这里的"木阴合处"指的是树木的阴影交织之处,"子规"是一种鸟类,它的啼声常常被认为是凶兆。这句诗通过描写宿驿的阴暗环境和子规鸟的啼声,给人一种凄凉、寂寞的感觉,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最后两句"嘉陵栈路吾能说,略似黄亭到紫溪"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思念。嘉陵栈道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诗人在此处停留过,因此他能够描述出这段路程的情景。同时,他将这段路程与从黄亭到紫溪相比,显示了他对黄亭和紫溪的思念之情。黄亭和紫溪可能是诗人曾经生活过或向往过的地方,通过这种比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远方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独特而精练的笔墨,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艰辛、孤独和思乡之情,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感慨与情感。
猗望舒,望三五。光璇仪,韵金缕。伟健笔,作奇语。谁知音,传乐府。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蜀产班行几,分符又去之。气完吞落日,心定发凉飔。蝇虎攫何壮,蜗牛升更痴。见几能许早,别思渺江蓠。
树德岂孤迈,降神良并出。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正悦虞垂举,翻悲郑侨卒。同心不可忘,交臂何为失。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弼。曾联野外游,尚记帷中密。新恸情莫遣,旧游词更述。空令还辱和,长叹知音日。
同居一坞中,只隔水西东。林近书灯露,溪回酒舫通。放凫长合队,移竹每分丛。只恐君征起,难期作两翁。
燕寝凝香不记春,宜休堂下柏轮囷。三吴南渡今多士,四皓东宫此一人。雅不欲书名上上,谩令在岁岁陈陈。玉卮宴罢思黄发,应合从头第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