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凉初破候虫秋,露草萤光已不流。
搔首与谁论往事,星河无语下城头。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献诗,汪藻一人独领风骚,与胡伸俱有文名,时称“江左二宝”。素与王黼不和,提点江州太平观,终黼之世均不得用。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今属浙江),后知抚(今属江西)、徽(今安徽歙县)、泉(今属福建)、宣等州。绍兴十三年(1143)罢职居永州(今属湖南),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赠端明殿学士。为官清廉,“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全宋词》录其词4首。
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而,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足见其立意新颖。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
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宋高宗把自用的白团扇赏赐给他,并亲书赠以“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
《宿酂侯镇》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汪藻。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微凉初破候虫秋,
露草萤光已不流。
搔首与谁论往事,
星河无语下城头。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凉爽的秋天夜晚,在酂侯镇过夜的情景。诗人感叹秋天的微凉已经打破了昆虫的鸣叫,草地上的露水不再流动。他孤独地搔首思考过去的事情,但没有人能与他分享。在城头下,星空静默无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通过描绘微凉的秋天夜晚,诗人呈现了一种安静、寂寞的氛围。他观察到鸣叫声的减少、露水的停止流动,这些细微的变化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感觉。
诗中的“搔首与谁论往事”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渴望与他人分享回忆。他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但没有人能与他一同回忆过去。最后两句“星河无语下城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言的心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寂静而凄凉的夜晚场景,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静谧而凄美的意境。
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
谷鸟唤人啼,山人过竹西。树高将宿凤,江霁欲生霓。径暖莺花日,风和燕子泥。莫辞尊酒暮,烟□□相思。
天作长绡玉作图,悄然身世在冰壶。岁期共饱如颁粟,端要均行胜得珠。未辨五湖扬短艇,且谋双鲤唤长须。清朝不要培芝菌,正好我觞颂正符。
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君不见蜀师浑甫字伯浑,半生高卧蟆颐村,才不得施道则尊,死已骨朽名犹存。文章落笔数千言,上友离骚下招魂。望之眉宇何轩轩,高谈浩若洪河翻。范尹敬如绮与园,方饰羔雁登衡门;小人谤伤实不根,妄指拱璧求瑕痕。穷通在公岂足论,浮云终散朝阳暾。安得此老起九原,入赞国论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