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
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
平看月上早,远觉鸟归迟。
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歷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苏州十咏其三·洞庭山》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范仲淹。这首诗描绘了洞庭山的美景和景色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
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
平看月上早,远觉鸟归迟。
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洞庭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自然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洞庭山的赞美之情。首句“吴山无此秀”意味着洞庭山的秀美胜过了吴山,显示了作者对洞庭山的赞叹之情。接着,作者表达了自己乘暇游览洞庭山的心愿。
接下来的两句“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描绘了洞庭山周围湖光和橘园的景色。湖光波光粼粼,橘园中的橘子成熟了,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之感。
接着的两句“平看月上早,远觉鸟归迟”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月亮刚刚升起,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而远处的鸟儿归巢的声音则暗示了夜晚的深沉和静谧。
最后两句“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表达了作者对洞庭山的赏识之情。作者认为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欣赏美景的人,才能真正领略洞庭山的美丽。白云作为自然界的观察者,应该能够理解洞庭山的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山的美景和景色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并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真正懂得欣赏美的人的敬佩。
我爱城西张仲居,天寒鸟雀下阶除。弹琴响动游山帖,隐几风开种树书。留客添灯尝蜜酒,呼儿吸水煮河鱼。寻常自爱吾庐好,若到君家愧不如。
庆门今独盛,旧族有光华。日坐不欺至,天兴积善家。山林娱晚境,书史是生涯。手种堂前桂,君看身后花。
柳与扬州今独在,水和隋帝不重来。
傍溪种篁竹,十年望成林。不图列货殖,愿布九夏阴。变化期为至,枝叶渐萧森。忽值桑田移,根苗竟沈沈。炙筠无事书,断节少赏音。东里已寂寞,空持岁寒心。
洪河万里界中州,倒卷银潢聒地流。列弩燔梁那可渡?向来天数亦人谋!
月出青松林,照我松下户。床前光未满,裴回更延伫。莲漏下初更,绿烟散东坞。浩歌步中庭,衣露湿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