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居非谪地,垂老更穷途。
去住看人意,幽忧赖我无。
小园花草秽,陋巷犬羊俱。
近觉根尘离,忘言日益愚。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索居三首》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他的隐居生活以及对世俗的厌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索居非谪地,
垂老更穷途。
去住看人意,
幽忧赖我无。
小园花草秽,
陋巷犬羊俱。
近觉根尘离,
忘言日益愚。
诗词的意境表达了苏辙的隐居之志。他选择离开繁华喧嚣的世界,过一种简朴的生活。"索居非谪地"表明他的隐居并非被贬斥到偏远的地方,而是自愿选择的。"垂老更穷途"表达了他隐居后境遇的艰难,不再追求世俗的富贵和荣华。
"去住看人意,幽忧赖我无"表明他不再受他人眼光的束缚,自由自在地选择去或留。无论是在寂静的隐居中还是在喧嚣的尘世中,他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这是他摆脱幽忧的依托。
"小园花草秽,陋巷犬羊俱"描绘了他隐居的环境。他所居住的小园子里的花草已经疏于打理,变得凌乱而不美丽。他所处的巷子也陋矣,不过是犬羊共居的简陋之地。这种环境的贫瘠和凋敝与他内心淡泊的态度相呼应。
"近觉根尘离,忘言日益愚"表明他隐居后逐渐远离尘世的纷扰,身心愈发平静。他已经不再关心世俗的名利,不再言谈世事,变得愚笨而淡薄。这种愚笨并非愚昧无知,而是对世事的淡漠和超脱。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追求内心宁静和摆脱尘世纷扰的隐居心态。他选择了一个简朴的生活环境,远离喧嚣与纷扰,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诗意清新雅致,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隐居生活的向往。
疾风吹怒雨,天地闭青春。眼忽惊晴色,心如见故人。迁莺元未老,战马渐无尘。黄鹤楼前路,轻帆好问津。
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陇树寒轻,海山秋老,清愁如织。一杯莫惜留连,我亦是、天涯倦客。后夜相思,水长山远,东西南北。
儤直稍宽庚伏暑,传宣来自玉皇家。冰盘满掬三危露,金榼频{奭斗}九醖霞。衙鼓骤惊行抱牍,索铃犹误吏催麻。叵堪厨酿甜如密,漫倚桥栏看水花。
雅怀素态,向闲中、天与风流标格。绿锁窗前湘簟展,终日风清人寂。玉子声干,纹楸色净,星点连还直。跳丸日月,算应局上销得。全似落浦斜晖,寒鸦游鹭,乱点沙汀碛。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玳席欢余,芸堂香暖,赢取专良夕。桃源归路,烂柯应笑凡客。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
双扉碧峰际,遥向夕阳开。飞锡方独往,孤云何事来。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相送东郊外,羞看骢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