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我祖,积德累仁。
居晦匿曜,迈種惟勤。
帝图天锡,辉光日新。
寝廟绎绎,昭事同寅。
杨亿(九七四~一○二一),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年十一,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九九二)赐进士及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迁光禄寺丞。四年,直集贤院。至道二年(九九六)迁着作佐郎。真宗即位初,预修《太宗实录》。咸平元年(九九八)书成(《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乞外补就养,知处州。三年,召还,拜左司谏。四年,知制诰(《武夷新集》自序)。景德二年(一○○五)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三年,爲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以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八○)。天禧二年(一○一八)拜工部侍郎。三年,权同知贡举,坐考成就差谬,降授秘书监。四年,復爲翰林学士,十二月卒,年四十七。謚文(《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三)。所着《括苍》、《武夷》、《颍阴》等集共一九四卷。传世有《武夷新集》二十卷,另编有《西崑酬唱集》二卷。《宋史》卷三○五有传。 杨亿诗,前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爲底本。校以明刻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简称法式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清抄本,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简称祝刻本,藏科学院图书馆)。第六、第七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玩珠堂刊《西崑酬唱集》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本(简称四库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简称周王合注本)等。另从《宋文鑑》、《会稽掇英总集》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八卷。
这首诗是杨亿创作的《太常乐章三十首其七酌献第三室奏大顺之舞曲》,出自宋代。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明明我祖,积德累仁。
居晦匿曜,迈种惟勤。
帝图天锡,辉光日新。
寝庙绎绎,昭事同寅。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和对他们的美德和仁德的赞颂。诗中提到祖先的行为虽然低调谦和,却积极地从事善事,积累美德,并得到天帝的祝福。祖先的光辉不断更新,他们的事迹在祭祀场所中被世人广泛传颂。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赞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诗中的“明明我祖”意味着祖先的光辉明亮,这与儒家思想中“明德”、“明君”的观念相呼应。诗中强调祖先的晦匿隐居与其勤勉奋发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通过勤勉努力来积累美德的重要性。同时,诗中提到天帝的祝福和对祖先事迹的传颂,也突显了儒家思想中重视礼仪和家族传统的观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祖先的赞美,传递了敬仰祖先、推崇美德和勤勉奋发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展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家族和传统的思想。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待得春来解病颜,东风犹细北风顽。未全青帝行新令,腊去元须浃日间。
香裹寒云满溪,月明津渡人迷。梦入江南旧路,夕阳流水桥西。
天台一万八千丈,师在浮云端掩扉。永夜只知星斗大,深秋犹见海山微。风前几降青毛节,雪后应披白羽衣。南望烟霞空再拜,欲将飞魄问灵威。
山钩树白何年岁,流瀑可听下无地。行人愁绝却无愁,始信宜歌蜀道易。
滴尽池荷无奈雨,吹翻井叶可怜风。溪毛山骨犹无恙,尚有芦花对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