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太傅相公以梅圣俞寄和建茶诗垂示俾次前韵》

近来不贵蜀吴茶,为有东溪早露芽。
二月制成输御府,经时犹未到人家。
太官供罢颁三吏,东合开时咏九华。
从此闽乡益珍尚,佳章奇品两相夸。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是苏颂创作的《太傅相公以梅圣俞寄和建茶诗垂示俾次前韵》。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近来不贵蜀吴茶,
为有东溪早露芽。
二月制成输御府,
经时犹未到人家。
太官供罢颁三吏,
东合开时咏九华。
从此闽乡益珍尚,
佳章奇品两相夸。

诗意:
这首诗是苏颂致答太傅相公梅圣俞寄来的建茶诗。诗人表达了对蜀地和吴地茶叶低价的感慨,而对于东溪产的早露芽茶则充满了期待。诗中提到了二月份已经制成的茶叶运往御府,但仍未传至普通百姓家中。苏颂还提到了太官供奉茶叶的事情已经结束,而东方的九华山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咏唱。从此之后,闽乡的茶叶更加珍贵,佳章和奇品互相夸耀。

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茶叶的供应与赏识为主题,展现了苏颂对茶文化的热爱。首先,诗人写道蜀地和吴地的茶叶价格低廉,暗示了这些茶叶的市场价值没有被充分认可。接着,他表达了对东溪早露芽茶的期待,这种茶叶因其独特的品质而备受期待。诗中描述了茶叶从制作到运输的过程,强调了制茶的时间和耐心。然而,即使制成茶叶,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到普通人家中。这种描述暗示了茶叶的珍贵和稀缺性。

接下来,苏颂提到了太官不再供奉茶叶,这可能意味着供奉茶叶的仪式已经结束,茶叶的价值开始从官方转向民间。此外,东方的九华山在这个时候咏唱,暗示了茶文化在社会中的普及和影响力的扩大。最后,诗人指出自此之后,闽乡的茶叶将更加珍贵,佳章和奇品互相夸耀。这表明了茶叶的品质和价值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赞美。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茶叶的供应链和赏识价值,展现了苏颂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茶叶的珍视。通过对茶叶的赞美,诗人也间接地表达了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这首诗词充满了对茶文化的赞颂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 《右军留女帖赞》

    或真或摹,斯焉取诸,是出于偃月储。垂胄同仇,于门之鱼,予将比乎邾。

  • 《寄题茶山》

    文献风流想故家,玉川室迩已人遐。何时细赏文清竹,与客同煎陆羽茶。

  • 《纪西夏事》

    剧贼称中塞,驱驰甲铠精。昔惟矜突骑,今亦教攻城。伏险多邀击,驱羸每玩兵。拘俘询虏事,肉尽一无声。

  • 《贻常夷诗》

    平生游城郭,殂没委荒榛。自我辞人世,不知秋与春。牛羊久来牧,松柏几成薪。分绝车马好,甘随狐兔群。何处清风至,君子幸为邻。烈烈盛名德,依依伫良宾。千年何旦暮,一室动人神。乔木如在望,通衢良易遵。高门傥无隔,向与析龙津。

  • 《山房》

    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 《次赵解元韵》

    养病年来嫩著书,逢人掉臂睨迂儒。愁边好客从天下,谭处清风起座隅。愧我多言终不近,似君知已未应无。酸鹹嗜好虽殊禀,政恐渠侬诮太愚。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