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转铜壶永,风来玉殿清。
天申佳节近,比屋尽欢声。
汪应辰(一一一八~一一七六),字圣锡,初名洋,登第时高宗爲改今名。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授镇东军签判,召爲祕书省正字。九年,因反对议和,出通判建州(《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二八)。奉祠,寓居常山,起通判袁州、静江府、广州。桧死,召爲吏部郎官(同上书卷一七一),未几,出知婺州。二十九年,召除祕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权户部侍郎兼侍讲。三十二年,知福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同上书选举三四之一四)。干道四年(一一六八)召除吏部尚书,寻兼侍读,因言事多与中贵不合,力求去。六年,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淳熙三年卒,年五十九。謚文定(《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九九)。有《文定集》五十卷,已佚。明程敏政由内阁藏本摘辑爲《汪文定公集》十三卷,有明嘉靖夏浚刊本。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文定集》二十四卷,其中诗一卷。《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汪应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明嘉靖夏浚刊本(简称嘉靖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太上皇帝合端午帖子词
漏转铜壶永,风来玉殿清。
天申佳节近,比屋尽欢声。
译文:
铜壶里的水流不断转动,玉殿中的清风吹过。
天申佳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欢声笑语充满整座宅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汪应辰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它描述了太上皇帝欢庆端午佳节的景象。诗中描述了铜壶中水流转动、玉殿中清风吹过的画面,表达了节日喜庆、繁华热闹的氛围。
首先,诗人以漏转铜壶来象征时间的流转,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佳节的临近。铜壶是一种古代计时器,它的转动提醒人们节日的逼近。随后,诗人又以风来玉殿清的描述,展现了节日气氛的愉悦和宫殿的恢弘壮丽。这样的描写揭示了太上皇帝举办端午佳节的盛况,也展现了皇室的富贵。
接下来,诗人用“天申佳节近,比屋尽欢声”的深情赋予了这个节日更多的温暖和喜庆。天申佳节指的是端午节,诗人以天上的星宿申来暗示佳节,表达出这个节日与天地之间的对应。同时,比屋尽欢声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整个宅院充满了笑声和幸福。这使人想象到了端午节时人们团聚、欢庆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快乐和温暖。
总的来说,汪应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用词,将端午佳节的喜庆氛围和热闹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词以流动的铜壶和清风吹过的玉殿为画面,让人感受到佳节的喜庆和家庭的幸福。通过描绘节日的景象,诗人传递了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之情,触发了读者对于节日的美好回忆和情感共鸣。
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气欲压秦山川。第中筑堂最宏丽,奎画岌岌蛟龙缠。知公所喜在勇退,顾视解组如登仙。公心虽尔天未可,终倚北伐铭燕然。十年宿卫功第一,小却卧护长淮边。帐前犀甲罗十万,幙下珠履逾三千。愿公小缓高枕计,即今河雒犹腥膻。
俗子败兴蚊咂肤,独赖胜士相嬉娱。彼异趣者嗤我迂,岂知木茂水不枯。繄山韫玉渊怀珠,二子豪爽廉隅。才名角立风义俱,诗笔为我翻重湖。雨膏雾沐春模糊,佳节尚忍孤云腴。古来左角计赢输,但有丘陇埋烟芜。原言公等常娱予,不辱裋褐荣琼琚。山雌卑飞未妨臞,更用鸟乌歌吾吾。
古人贵慎独,举世知者希。末俗事夸耀,常患不我知。杨子有雅尚,传家守清规。折腰三十载,不辞州县卑。却恐非其宜。要当且用晦,处静藏天机。昔贤忌独清,
昔年三月浪,鳞翼化云雷。竹箭流俱上,芙蓉幕对开。瀵泉扬沸渭,泰华耸崔嵬。捧檄容归省,飞觞复屡陪。芬芳袭芝室,嘉庆侍兰阶。吴壁评残笔,隋碑读渍苔。清阴依玉树,和气乐春台。薄官俄成别,私门忽是灾。一朝捐采服,五载泣粗縗。季路还从仕,任安独见哀。近畿须健令,剧邑
交游半世已公卿,犹抱遗经对短檠。负米过於扛鼎重,选官难似上竿行。百年母子相依命,一片忠忱谁为明。灯火小楼风雨夜,岁寒时昨话平生。
暖律还吹岭上梅,数枝先发日徘徊。苔封曲径无人到,付与春风自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