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仪潦倒,气貌寒槁。
野云自閒,岩树谁老。
性元静而妙存,体本真而空了。
幻世应诸缘,荒田不拣草。
风烟望断兮鸿影冥冥,天水相连兮秋容渺渺。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汤寿乡察推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
诗意:
诗人以形容自身形貌和心境的方式,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形容自己的外表潦倒、气貌寒槁,而自然界中的野云自由自在,岩树却似乎在苍凉中变老。作者性格淡泊、内心平静而又富有灵性,身体素朴真实却又感觉空灵飘逸。他认为人在世间被各种缘起所困扰,而他选择不拣取荒田中的杂草,把这种态度投射到对现实的态度上。
赏析:
《汤寿乡察推写真求赞》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悟。诗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自身和自然的对比来凸显作者内心的安宁和对纷扰世俗的超脱态度。诗人将自己形容成潦倒、寒槁,以此与自然界中的云和树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世俗浮躁的厌倦之情。他认为人们过分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和真实,因此选择了一种淡泊的生活方式。
诗中的"幻世应诸缘,荒田不拣草"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缘起的冷漠态度。他选择不拣取荒田中的杂草,象征着对世间纷繁事物的超然态度和对自己内心真实的追求。通过这种态度,他试图摆脱尘世的烦恼和追求,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的描绘为背景,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淡泊宁静和对纷扰世俗的超脱态度。这首诗词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在宋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百态范氏石,千寻种氏木。灌以邠李水,禽鸟识故国。使我从今去,魂梦常不足。
肠结愁根酒不消,新惊白发长愁苗。主司傥许题名姓,笔下看成度海桥。
一溪屈曲与山随,要试跻攀脚未衰。隔岸人家西日外,数株红柿压疏篱。
斗柄指回一性,璇玑斡转双关。滔天洪浪雪华翻。中秋夜,江月晃重山。独步上星坛。剑光横宇角,逼人寒。五灵仙子抱青鸾。飞入华胥阆苑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寒应消尽,丽日添长,百花未敢先拆。冷艳幽香,分过溪南春色。调酥旋成素蕊,向碧琼、枝头匀滴。愁肠断,怕韶华三弄,雪映溪侧。应是酒阑人静,香散处、惟见玉肌冰格。细细疏风,清态为谁脉脉。芳心向人似语,也相怜、风流词客。待宴赏,伴娇娥、和月共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