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修撰义问挽词二首》

家风台柏老,遗直故依然。
节见南迁後,神凝未瞑前。
临民旧有法,训子适成篇。
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唐修撰义问挽词二首》是苏辙所作的一首诗词。苏辙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在这首诗词中表达了对家族教育传统的赞扬和对传承家风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家风台柏老,遗直故依然。
节见南迁后,神凝未瞑前。
临民旧有法,训子适成篇。
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家风为主题,表达了苏辙对家族传统的敬仰和继承的决心。首句“家风台柏老,遗直故依然”,描述了家族的风范和坚定不移的传承。家族就像一棵古老的柏树,代代相传,永不衰老。第二句“节见南迁后,神凝未瞑前”暗示了苏辙自己的经历。他在南方迁居后,仍然保持着家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心神不散,未曾放松。

下半首诗词着重描述了家族的家训和对后代的教育。第三句“临民旧有法,训子适成篇”表明苏辙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家法,并将其教导给子孙后代。他将家训写成文章,以期子孙能够学习和遵守。最后两句“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家族的家风已经通过九代的传承得以延续,而苏辙希望后人也能够参与其中,将这份家风传承下去,不容置疑。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家族传统和家风的珍视和赞美,展现了苏辙对家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它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家族传统的重视和对子孙教育的思考。这首诗词鼓励人们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注重家风的培养和传承,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家族观念的价值和重要性。

  • 《过崇德县》

    枯柳无风影不摇,败墙颓屋意萧萧。忽然唤醒承平梦,犹有红栏夹画桥。

  • 《颂蔡君谟》

    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往来乘仙飚。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考之溱洧功何辽,千古万古无倾摇。

  • 《即觉庵子中居士来访妙峰之西既去作六言五首》

    越境能来访我,扶筇颇肖游僧。得与坐间语味,谅其胸底怀冰。

  • 《渔家傲》

    粉蕊丹青描不得。金针线线功难敌。谁傍暗香轻采摘。风淅淅。船头触散双鸂鶒。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欲落又开人共惜。秋气逼。盘中已见新荷的。

  • 《邹园十咏 杏坞》

    窈窕石径深,参差繁英满。发采已云奇,生香殊未断。依依午桥路,粲粲朱陈阪。月色散疏景,时时坐横管。

  • 《夜渡江(一作柳中庸诗)》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听草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