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倒峰峦影,钟埋涧谷音,二贤苔像古,四虎竹泉深。
炬火推归路,经台唤隔林。
人头连地脉,古迹备幽寻。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题白塔古迹二首》是宋代诗人李石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白塔的景象和历史沉淀,表达了对古迹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索。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白塔倒塌,峰峦的影子散落;
钟声淹没在涧谷间回响;
两位贤人的塑像,被苔藓包裹得古朴;
四只石虎的泉水,深深地涌出。
炬火引导我回到归途,
经过台阶,我呼唤隔林的友人。
人们络绎不绝,好像地脉一般延伸;
古迹里充满了幽深的寻觅。
诗意:
《题白塔古迹二首》通过对白塔的描绘,展现了古迹的衰落和历史的沉淀。诗人描述了塔倒峰峦的景象,表达了岁月更迭、事物变迁的无情。钟声淹没在涧谷间回响,传递出一种寂寥和历史的遗韵。诗中提到的两位贤人的像和四只石虎的泉水,象征着古代文化的传承和自然界的灵动。诗人通过炬火和经台,暗示自己在古迹中寻找归途和呼唤友人。人们络绎不绝,仿佛地脉一般延伸,显示出对古迹的探寻和历史的关注。
赏析:
《题白塔古迹二首》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勾勒出白塔的景象和历史的神秘。通过塔倒、钟声、贤人像和石虎泉等形象描绘,诗人将古迹的庄严、历史的沧桑以及人们对古迹的探寻融入其中。整首诗以景写人,以事写情,以古迹的衰落和历史的遗迹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思索和对古迹的敬仰之情。通过描绘炬火引归路和经台呼唤友人的场景,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在古迹中追寻归宿和找寻精神寄托的心境。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意象丰富的描写,展现了李石对古迹的独特感悟和思考。读者在赏析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对历史的敬仰、对古迹的探寻以及对岁月变迁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于归途和友情的向往,以及对人类文明传承和自然界灵动的赞美。
欲挽行人入醉乡,残春岐路日偏长。花容贴雨蜂儿静,麦浪翻风燕子凉。心计已高刘晏幕,恩波终载召公棠。去思正伴东溪水,听得潺湲更断肠。
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到是著花时。平明露滴垂红脸,似有朝愁暮落悲。
驱车南国破朝烟,醉扫苍苔石上眠。九月霜清猿啸苦,诸天风静磬声传。不堪摇落逢秋日,况复蹉跎入暮年。问水寻山聊尔尔,拟将穷达任皇天。
名门尧母将传嗣,取鉴吕皇预杀身。燕翼贻谋宜有道,如何知义不知仁。
朝阳淡淡宿云轻。风入管弦声。十里碧芜幽步,一枝丹杏柔情。佳人何处,酒红沁眼,秋水盈盈。诗曲羡君三绝,湖山增我双明。
谪君尘世意徘徊,炼尽金丹待鹤来。归去神霄朝玉帝,依前命我掌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