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柯片石伴幽閒,堪与遗民共号顽。
试忆当时承赐事,墨痕如泪尽成斑。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题赐砚》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块砚台的景象,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回忆。
诗中的第一句"斧柯片石伴幽閒"表达了砚台的材质与形状,给人以朴素和坚实的感觉。砚台伴随着幽静的时光,仿佛是作者心灵的伴侣。"堪与遗民共号顽"这句表达了砚台与遗民(指被流放或离开家乡的人们)共同嬉戏玩耍,暗示作者与遗民有相似的命运和感受。
诗的后两句"试忆当时承赐事,墨痕如泪尽成斑"暗示了作者获得这块砚台的经历和情感。作者回忆起当初得到砚台的情景,犹如墨痕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积累,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这些墨痕可以被视为作者创作的印记,也可以被视为他内心的情感流露。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砚台的深情和回忆。砚台象征着作者的创作之道和情感寄托,与遗民共同度过时光,抚慰内心的困苦。墨痕的比喻则增添了一层诗意,表达了岁月流转中情感的积累和留痕。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材料的珍视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同时,诗中的情感投射也引发着读者对自己的回忆和情感的共鸣。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汪元量独特的诗歌才华。
君子去事,民有余祥。小人去事,民有余殃。
柯栝各西东,音书久不通。山河隔今古,天地老英雄。局败横难着,愁多酒易中。花前多少恨,无语寄春风。
念符不由级,屹得文章阶。白玉抽一毫,绿珉已难排。偷笔作文章,乞墨潜磨揩。海鲸始生尾,试摆蓬壶涡。幸当禁止之,勿使恣狂怀。自悲无子嗟,喜妒双喈喈。
折芙蓉弄水,动玉佩、起秋风。正柳外闲云,溪头淡月,映带疏钟。人间厌谪堕久,恨霓旌未返碧楼空。且与时人度日,自怜怀抱谁同。当时种玉五云东。露冷夜耕龙。念瑞草成畦,琼蔬未采,尘染衰容。谁知素心未已,望清都绛阙有无中。寂寞归来隐几,梦听帝乐冲融。
射的山前一老樵,此生何敢辱旌招。缪缘学道肱三折,不遇知音尾半焦。去蠹区区惭啄木,附高烨烨鄙凌霄。但令穷死心无媿,也胜鸣珂事早朝。
崷崒闽人秀,夫君得最完。文章醇不杂,气质浑无刓。场屋闻新诏,乡闾正素冠。天应老贤业,头角壮年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