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益才通理洞明,不应知死异知生。
惜无人把宣尼语,说似当年尚子平。
陈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并权知州事。房州秩满,爲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师文刊刻行世,陆游爲之序,已佚。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获抄本,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 陈造诗,以明李之藻刊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诗集外的作品另编一卷。
《题坟庵壁四首》是宋代陈造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对于才智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于历史人物尚子平和宣尼的敬仰之情。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损益才通理洞明,
不应知死异知生。
惜无人把宣尼语,
说似当年尚子平。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才智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人们的才智可以不断增长,洞悉事理的能力也会更加清晰。作者认为人们不应该只了解死亡,而应该思考生命的意义。然后,作者表达了对于宣尼和尚子平的敬佩之情,希望有人能够传承他们的智慧,继续传扬他们的思想。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于才智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中的第一句“损益才通理洞明”,表达了作者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人们的才智可以得到增长,从而洞悉事理。第二句“不应知死异知生”,则表达了作者认为人们不应只关注死亡,而应该思考生命的真谛。这两句短短的诗句,道出了作者对于人类智慧和生命哲学的理解。
接下来,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宣尼和尚子平的景仰之情。作者惋惜地表示,现在很少有人能够传承宣尼的智慧,把他的思想传达给后人。作者将宣尼的智慧与尚子平相提并论,突显了尚子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这样的表达,诗人表明他希望有人能够继续传承这些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并将他们的思想传扬开来。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虽然只有四句,但表达了作者对于才智、生命意义和历史人物的思考和敬仰之情。通过对智慧与生命的思索,以及对历史智者的致敬,这首诗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历史的智慧传承表示期望与渴望。
普门以眼听,观音以耳观。谓得观听真,竟被耳眼瞒。瞎却观音耳,聋却普门眼。万法本来空,蒙头都不管。
帝里春深淑气迟,天街无路踏香泥。逢人客坐三分话,到处官衙一局棋。叔夜不堪徒自遣,马卿多病欲何之。归时若遇高阳侣,有酒如渑醉肯辞。
相公罢论道,聿至活东人。御史坐言事,作吏府中尘。遂令河南治,今古无俦伦。四海日富庶,道途隘蹄轮。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相公谓御史,劳子去自巡。是时山水秋,光景何鲜新。哀鸿鸣清耳,宿雾褰高旻.遗我行旅诗,轩轩有风神。譬如黄金盘,照耀荆璞真。我来亦已幸,事贤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汤汤洪河,经启长源。赤无嘉木,挺生本根。大哉崇基,出乎庆门。发祥垂裕,永世贻孙。
春秋罢注直铜龙,旧宅嘉莲照水红。两处龟巢清露里,一时鱼跃翠茎东。同心表瑞荀池上,半面分妆乐镜中。应为临川多丽句,故持重艳向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