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失鹿人争逐,一去鸿门不可寻。
千古英雄死遗恨,封侯庙食更何心。
王准(1126年—1189年),字季海,金华城区人。南宋名相。绍兴十五年(1145年)考中进士,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官至左丞相,封鲁国公。淳熙十六年(1189年)卒,赠少师,谥文定。
王准于绍兴十五年(1145年)考中进士,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首论劾汤思退罪数十条。曾出知江州、建宁府,以及福建转运副使、两浙西路提刑。
淳熙元年(1174年),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淳熙二年(1175年),任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
淳熙四年(1177年),任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
淳熙八年(1181年),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
淳熙九年(1182年),为左丞相。
淳熙十五年(1188年),授观文殿学士,封鲁国公,判知衢州,力辞,改提举洞霄宫。
淳熙十六年(1189年)卒,赠少师,谥文定。
一生为官40年,职居相位,孝宗称其“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竭力荐举贤才,李焘、朱熹、吕祖谦、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受其荐举,一时人才济济。在枢密院,力主抗金,建议“择将、备器、简兵、足食”;批评只知“以和为和”,不知“以和为战”。注重赈济遭水旱灾害的饥民,奏请宽刑减赋。言行稳健,善于调和矛盾。朱熹与唐仲友不和,互相攻讦,孝宗问淮,以“秀才争闲气”答之,居间调停息事。
《题福佑王庙》是宋代王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关中失鹿人争逐,
一去鸿门不可寻。
千古英雄死遗恨,
封侯庙食更何心。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关中地区失去鹿群的情景,人们为了争夺鹿群纷纷追逐。然而,一旦鹿群离开了鸿门,就再也无法找到了。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人生中短暂而无常的事物,以及失去后的无奈和遗憾。在诗的结尾,诗人提到了千古英雄的死亡和他们留下的遗恨,进一步反思了权力和地位对于个体来说是否具有真正的意义。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关中失去鹿群的场景,表达了生命中短暂和无常的主题。关中失鹿是一种寓言,象征着人生中的一切无常和不可预测的变化。诗人以鲜明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将这种无常的现象与人生的追求和欲望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中的鸿门象征着机遇的门户,一旦错过就不再能够找回。这种无法寻回的遗憾和无奈使诗人对权力和地位产生了质疑。封侯庙食代表着高官厚禄,而诗人在这里提问:“更何心”——这样的权力地位是否值得追求,是否真正能够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整首诗词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展现了王淮对于人生追求和权力荣耀的思考。通过关中失鹿的形象和对遗憾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于一切无常和短暂的东西的思考和反思,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
紫盖亭亭秀荆渚,股分采水穿林莽。尚想当年老阿瞒,燕骑蛇予走先主。
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鸿渐升仪羽,牛刀列下班。处腴能不润,居剧体常闲。去诈人无谄,除邪吏息奸。欲知清与洁,明月照澄湾。
银兔频年滞使麾,曲台犹掌一王仪。四巡奏颂推严笔,千牍程书入汉帷。驷里飞觞酣玉液,天街叠鼓候金羁。前期侍从丹涂地,秘殿螟风拂翠緌。
苍生倚大臣,此风破南极。开边一何多,至死难塞责。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匹马关山不自怜,归来巾几更萧然。剑门南北等为客,木偶东西聊听天。未省繁华宽旅思,可将奔走负流年。夜凉早梦秋风起,催上山阴万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