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题化度寺竹间亭》

羸骖踏遍乱山青,薄宦羁人醉未醒。
破午停鞭得幽寺,眼明初见竹间亭。

作者介绍

黄公度(一一○九~一一五六),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第一,调平海军节度签判。召爲秘书省正字。因忤秦桧,被论予词。十九年,通判肇庆府(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八)。桧卒,召爲考功员外郎。二十六年卒,年四十八。有《知稼翁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宋林大鼐《宋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墓志铭》。 黄公度诗,以明天启五年黄崇翰刻《莆阳知稼翁集》二卷本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题化度寺竹间亭》是宋代诗人黄公度的作品。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竹间亭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世俗纷扰之外寻求清静和自由之情。

诗中提到了羸骖踏遍乱山青,薄宦羁人醉未醒。这两句意境深远,通过描写作者旅途的辛劳和官场的困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疲惫和迷茫。然而,接下来的两句“破午停鞭得幽寺,眼明初见竹间亭”则展示了作者在这片寂静的竹林中找到了片刻的安宁和启示。这里的幽寺和竹间亭都象征着宁静和自由的境地,它们成为作者心灵的避风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繁杂世俗的厌倦和对清净自由的向往。诗人通过对竹间亭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于心灵归宿的渴望,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这首诗意蕴含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内心追求的渴望和对世俗纷扰的反思。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竹间亭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在繁忙纷扰的生活中,这首诗给人以清新和慰藉,激发了人们对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思考。

  • 《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

    桂含爽气三秋首,蓂吐中旬二叶新。正是澄江如练处,玄晖应喜见诗人。

  • 《夜思寄苏子平秘丞》

    乱竹敲风远,高松过雨凉。检书防落烬,下幕恐遗香。好月娟娟上,轻云苒苒长。端令阻佳客,不得共清觞。

  • 《长生草》

    我方髫龀时,已复见兹草。仲舅尉江阳,奉亲颜色好。窗门挂经冬,蛛丝罩轻缟。意为霜雪残,白花乃明杲。世间三友外,此有岁寒操。年至十七八,童心如木槁。随时到柯山,逢人细访考。买之野人手,何须访蓬岛。尝为伯氏寿,作诗颂难老。经今五十年,得自江南道。老我日就衰,岁月

  • 《有感》

    隆冬都门归,偃息殊未尝。搔头不知痒,心事但荒荒。频年借人居,主者来在堂。飘然十五口,露处悲风霜。而予行无从,宁知弃不将。安巢燕飞来,定穴鱼蛰藏。天地非不宽,一身信难量。扰扰复扰扰,天子诛黠羌。区区复区区,早饭炊绝粮。庭闱蜕骨久,兄弟糊口忙。亲戚亦岂无,所过

  • 《古意六首》

    采莲莫采花,采花损空房。留房结青子,种作明年香。

  • 《水调歌头(九日修故事访南山,崖间有前太守所作水调歌头,率尔次韵)》

    卷尽风和雨,晴日照清秋。南山高处回首、潇洒一扁州。且向飞霞沦茗,还归云间书院,何幸有从游。随分了公事,同乐与同尤。少年事,湖海气,百尺楼。萧萧华发、归兴只念故山幽。今日聊修故事,口岁大江东去,应念我穷愁。不但莼鲈口,杜若访芳洲。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