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台城事,君毋说苦空。
佛随千劫尽,人与万山雄。
吊古春酤绿,谈兵夜烛红。
终宵皎无寐,万壑响松风。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题剑门寺贺费伯矩韵》
朝代:宋代
作者:李曾伯
译文:
不见台城事,
君毋说苦空。
佛随千劫尽,
人与万山雄。
吊古春酤绿,
谈兵夜烛红。
终宵皎无寐,
万壑响松风。
诗意:
这首诗以题剑门寺,贺费伯矩为契机,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境界的思考和感悟。诗中描绘了台城事物消失的景象,表达出了世事无常的触动。同时,诗人在提到佛法时,借用千劫尽来形容佛随时间的流转,表达了佛法的深远和超越世俗的意义。接着,诗人通过人与万山的对比,凸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微小与渺小,强调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伟大。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吊古春、谈兵等形象描写,探讨了历史的回忆和战争的残酷。最后,诗人以终宵皎无寐、万壑响松风的景象,表达了他在寂静的夜晚中沉思和思考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意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台城事物的消失和人与万山的对比,传递了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主题。同时,通过佛法和历史的引用,诗人表达了对超越尘世和对战争残酷的思考。诗人的感悟和思考贯穿整首诗,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被引导着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此诗意境深远,给人以沉思和启发,体现了李曾伯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修养。
春江波面浑,春岸卢芽嫩。不见木兰舟,羞带骈枝杏。轻绡_泪痕,急雨冲花阵。暗祷紫姑神,觅个巴陵信。
晚境惟于闭户宜,出门惟有病相随。四方虽是男儿志,莫忘柯山在莒时。
舞姬初试薄罗衣,趁蝶随蜂玩午晖。各折一枝入深院,欢声赢得绣球归。
华亭有珍禽,毛丰而骨细。他日上隋渠,为我致清唳。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君御狐白裘,妾居缃绮帱。粟钿金夹膝,花错玉搔头。离别生庭草,征行断戍楼。蟏蛸网清曙,菡萏落红秋。小胆空房怯,长眉满镜愁。为传儿女意,不用远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