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梁诗板暗流尘,水石鱼龙万句新。
谁识高僧最深意,慈航长护过江人。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题金山寺》是一首宋代蔡襄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画梁诗板暗流尘,
水石鱼龙万句新。
谁识高僧最深意,
慈航长护过江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金山寺的景色和其中蕴含的深意。第一句描绘了诗板上积尘的景象,意味着寺院的岁月长久,寺内的文化积淀厚重。第二句表达了金山寺中水石之间的景致,宛如鱼龙游动,使人感受到一种生气勃勃的新鲜感。第三句表达了高僧的深邃意境,但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一句表达了高僧的慈悲心和对江边人民的保佑与庇护。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金山寺的景色和其中蕴含的深意。蔡襄通过对寺院的描写,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寺内的文化底蕴和高僧的智慧。诗中的"画梁"和"诗板"暗示了寺内的文化氛围,它们沉寂已久,积满了尘埃,但蔡襄用"暗流尘"的形容词语,赋予了这些尘埃一种潜在的生命力和文化的传承。"水石鱼龙"的描绘则表达了寺内景致的美妙和活力,使人感受到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然而,虽然有这样的景致,但高僧的深意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表明真正领悟佛法的境界并不容易。最后一句表达了高僧的慈悲心和对江边人民的保佑与庇护,这是对高僧智慧和慈悲的赞扬,也是对金山寺的祝福。
总体而言,《题金山寺》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一个清幽而富有智慧的寺院世界,展现了文化的沉淀和高僧的智慧,同时表达了对智慧和慈悲的敬仰和赞美。
松窗永日度冰颸,坐觉清阴寸寸移。境静故应閒可乐,形臞犹有闰相随。尘埃末路思千里,风露何年饱一枝。百岁穷通吾自了,闭门长咏子桑诗。
杖屦东风欲滥巾,小舟重泊一亭春。醉看梅月无新语,老与溪山作故人。意气不惊双白鬓,功名忍负百年身。我来又续题诗柱,敬为刘郎细拂尘。
淑女云亡久,哀丘尚著名。九原谁可作,千载或如生。青骨何时化,荒榛此地平。空馀图谍在,不复启佳城。
难得雪成持,不标风无赖。生来避闹蓝,行不超色界。
满甑熟炊无米饭,半途长接不来人。但持此语诸方去,博得知音一笑新。
扫残竹径随人坐,凿破苔矶到处棋。一水楼台开晓镜,万山花木领先春闱。雪中便有回舟兴,林下岂无烧笋时。莫待东风吹柳絮,眼穿笼鹤绕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