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下倚吟鞭,慨想前贤古道边。
健笔南轩三大字,高风相国一泓泉。
征途著句虽无暇,诗版留名自可传。
寺主相邀观石刻,呼童汲水取茶煎。
赵汝鐩(一一七二~一二四六),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歷东阳主簿,崇陵桥道顿递官,诸暨主簿,荆湖南路刑狱司属官,知临川县,监镇江府榷货务,临安通判,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主簿,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知郴州,四年,爲荆湖南路提点刑狱(明万歷《郴州志》卷二),改转运使。移广南东路转运使。后以刑部郎中召,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温州(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八)。六年卒,年七十五。有《野谷集》。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刑部赵郎中墓志铭》。 赵汝鐩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群贤六十家集·野谷诗藁》六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嘉庆三年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题莱公泉》是宋代赵汝鐩所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马鞍山下倚鞭吟咏时的景象。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马鞍山下倚吟鞭,
慨想前贤古道边。
健笔南轩三大字,
高风相国一泓泉。
征途著句虽无暇,
诗版留名自可传。
寺主相邀观石刻,
呼童汲水取茶煎。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赵汝鐩在马鞍山下倚着鞭子吟咏的情景。他心怀慨叹,回想起前贤们曾行走在这条古道的边上。他运笔如飞,用健壮的笔触写下了南轩三个大字,而高尚的风气使这个泉水被尊称为相国泉。虽然他征途劳顿,但他的诗句却无可挑剔,将永远留传于世。寺庙主持邀请他观赏石刻,呼唤童子取水沏茶。
赏析:
《题莱公泉》通过描绘作者在马鞍山下吟咏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前贤的景仰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诗中的"马鞍山"和"古道"都是富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使诗词具有了一种悠久的传统意蕴。作者用"健笔南轩三大字"形容自己的文笔纯熟有力,体现了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高风相国一泓泉"则是对这个泉水的赞美,同时也是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豪。虽然作者的征途劳顿,但他的诗句却无可挑剔,将流传下去。最后一句中,寺庙主持邀请作者观赏石刻,并呼唤童子为他取水沏茶,可见作者在文学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他人的敬重和赞赏。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前贤的敬仰、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他在文学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同时,通过山水和人物的交融,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到自然和历史之中,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力耕不逢年,岁暮百无有。小雨肥麦根,何时得餬口。百年倏已半,辛勤为升斗。赖古多若人,千载可尚友。
阿翁阿囝自相随,赏遍江淮春盛时。熊白同尝腊前酒,雌黄自改晓间诗。醉来忽笑天地窄,老去那能儿女悲。身後升沉各何有,到头谁黠复谁痴。
清阴夏可玩,秀色春可餐。桃李事且置,四时各有观。
凡人种园花,但取红紫丽。今我种园花,所乐在生意。侵晨草露湿,园林有清气。寝兴不裹首,散策绕花次。次第除繁枝,分明去浪蕊。客至旋结襟,舍柯惜馀味。新稍才过屋,弱干渐拂地。是中有深趣,欣然心自慰。
蜀路新修尽坦平,交亲深幸再逢迎。正当返袂思乡国,却似归家见弟兄。沾泽只惭尧綍重,溯流还喜范舟轻。欲将感恋裁书旨,多少鱼笺写得成。
身心着处且安便,局趣容窥井上天。指拭本来无一物,推挤不去亦三年。昔人梵志在犹未,今是庄生疑岂然。聊借令辰招近局,那知许事蛤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