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题李简夫葆光亭》

迳草侵芒屩,庭花堕石台。
小亭幽事足,野色向人来。
坐上乌皮几,墙间大瓠罍。
老成无不可,谈笑得徘徊。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题李简夫葆光亭》是苏辙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进行分析:

中文译文:
迳草侵芒屩,
庭花堕石台。
小亭幽事足,
野色向人来。
坐上乌皮几,
墙间大瓠罍。
老成无不可,
谈笑得徘徊。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描述了一个名为葆光亭的小亭子。诗人在诗中借景抒怀,表达了对自然、人事的观察和感悟。诗中所描绘的亭子,成为了诗人沉思、谈笑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了他与自然相交、享受野趣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墨描绘了葆光亭的景象,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描写,将亭子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迳草侵芒屩,庭花堕石台,展示了亭子周围的自然环境,迳草蔓延到踏板上,庭花飘落到石台上。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也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变化。

诗人通过描述小亭的幽静,表达了他在这个地方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满足。诗中的“小亭幽事足”表明诗人在这个地方能够享受到足够的安宁和宁静,使他能够思考人生、沉思自然。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在亭子里的一些物品,如乌皮几和大瓠罍,这些生活用具营造了一种古朴、宁静的氛围。老成无不可,谈笑得徘徊,表明诗人在这里能够自在地与朋友们交谈,畅谈人生,不受拘束。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共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它通过描绘细腻的景物和情感,唤起读者内心对自然、对宁静、对友谊的向往和共鸣。

  • 《病中放言五首》

    松窗永日度冰颸,坐觉清阴寸寸移。境静故应閒可乐,形臞犹有闰相随。尘埃末路思千里,风露何年饱一枝。百岁穷通吾自了,闭门长咏子桑诗。

  • 《用刘汀洲左顾亭韵》

    杖屦东风欲滥巾,小舟重泊一亭春。醉看梅月无新语,老与溪山作故人。意气不惊双白鬓,功名忍负百年身。我来又续题诗柱,敬为刘郎细拂尘。

  • 《华亭十咏·三女岗》

    淑女云亡久,哀丘尚著名。九原谁可作,千载或如生。青骨何时化,荒榛此地平。空馀图谍在,不复启佳城。

  • 《以诗句咏梅·真与雪霜娱晚景》

    难得雪成持,不标风无赖。生来避闹蓝,行不超色界。

  • 《接待》

    满甑熟炊无米饭,半途长接不来人。但持此语诸方去,博得知音一笑新。

  • 《用前人韵招山行以春为期》

    扫残竹径随人坐,凿破苔矶到处棋。一水楼台开晓镜,万山花木领先春闱。雪中便有回舟兴,林下岂无烧笋时。莫待东风吹柳絮,眼穿笼鹤绕湖飞。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