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题李氏敬聚堂》

千载河间旧典刑,诗书习气至今存。
故家乔木知谁在,五世同居是义门。

作者介绍

家铉翁(约1213~1297)号则堂,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家铉翁身长七尺,状貌奇伟,威严儒雅。以荫补官,累官知常州,迁浙东提点刑狱,入为大理少卿。咸淳八年(1272),权知绍兴府、浙东安抚提举司事。德祐初,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迁户部侍郎,权侍右侍郎,兼枢密都承旨。二年(1276),赐进士出身,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次近郊,丞相贾馀庆、吴坚檄天下守令以城降,铉翁独不署。奉使元营,留馆中。宋亡,守志不仕。元成宗即位(1294),放还,赐号处士,时年八十二,后数年以寿终。《宋史》有传。有《则堂集》六卷,《彊(强)村丛书》辑为《则堂诗馀》一卷。词存三首收于《全宋词》中。

作品评述

《题李氏敬聚堂》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家铉翁。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千载河间旧典刑,
诗书习气至今存。
故家乔木知谁在,
五世同居是义门。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李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规和家训。诗人提到了千年来河间地区的旧法和刑罚,以及对文化和学问的传承。他指出,李氏家族的乔木(指家族的祖先)知道谁在家族中承担责任,五世同居代表了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清晰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家族文化传承的思考和赞美。首句"千载河间旧典刑"指的是家族历史悠久,传统法律和刑罚的存在。这句话暗示了家族的严肃和正统性。接下来的一句"诗书习气至今存"强调了家族对文化和学问的重视,这种学习和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这句话反映了家族对教育和知识的传承。

第三句"故家乔木知谁在"表达了对家族祖先的敬意,暗示了家族祖先对家族发展的关键作用。最后一句"五世同居是义门"强调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观念。家族成员代代同居,代代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整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了对家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敬仰和赞美。

这首诗词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对家族传统和价值观的尊重。它表达了对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强调了家族凝聚力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同时,这首诗词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文化学问的重视,并强调了家族对教育和学习的承诺。

  • 《送舒殿丞》

    紫盖亭亭秀荆渚,股分采水穿林莽。尚想当年老阿瞒,燕骑蛇予走先主。

  • 《赠萧少府》

    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鸿渐升仪羽,牛刀列下班。处腴能不润,居剧体常闲。去诈人无谄,除邪吏息奸。欲知清与洁,明月照澄湾。

  • 《赠吴太博二首》

    银兔频年滞使麾,曲台犹掌一王仪。四巡奏颂推严笔,千牍程书入汉帷。驷里飞觞酣玉液,天街叠鼓候金羁。前期侍从丹涂地,秘殿螟风拂翠緌。

  • 《误国权臣第三》

    苍生倚大臣,此风破南极。开边一何多,至死难塞责。

  • 《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宿觉庵》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 《还成都》

    匹马关山不自怜,归来巾几更萧然。剑门南北等为客,木偶东西聊听天。未省繁华宽旅思,可将奔走负流年。夜凉早梦秋风起,催上山阴万里船。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