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雁叫远,露下蝉号寒。
幽幽草虫泣,索索梧叶乾。
愁人知秋早,听此良独难。
竹君南北美,佩服青琅玕。
天风一披拂,庭宇声珊珊。
灵宫荫老樾,别馆如深山。
心净鉴止水,眼明揖千竿。
虚籁自然奏,有琴不须弹。
世议大可厌,市声无少閒。
不如听君语,竟日帘垂间。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歷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復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题南岳铨德观秋声轩》
朝代:宋代
作者:曾几
月明雁叫远,
露下蝉号寒。
幽幽草虫泣,
索索梧叶乾。
愁人知秋早,
听此良独难。
竹君南北美,
佩服青琅玕。
天风一披拂,
庭宇声珊珊。
灵宫荫老樾,
别馆如深山。
心净鉴止水,
眼明揖千竿。
虚籁自然奏,
有琴不须弹。
世议大可厌,
市声无少閒。
不如听君语,
竟日帘垂间。
中文译文:
月明时候,远处的雁儿呼叫着,
露水滴落,蝉儿在寒冷中鸣叫。
幽幽的草地上,虫儿在哭泣,
梧桐树叶沙沙作响。
有心事的人会知道秋天来得早,
聆听这美妙的声音却不容易。
南北的竹子都十分美丽,
令人佩服的是那青色琅玕。
当天风拂过一切的时候,
庭院里的声音沙沙作响。
灵宫的阴影笼罩着老樾树,
别馆就像深山一样幽静。
心灵清净如止水,
眼光明亮地招呼着千竿竹子。
虚幻的声音自然而然地奏响,
有了这美妙的琴音,无需弹奏。
世间的议论让人感到厌倦,
市井的喧嚣没有一刻宁静。
不如倾听你的言语,
在帘幕之间度过整个白昼。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南岳铨德观秋声轩中聆听秋天的声音时的感受和思考。诗中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深情和对宁静的向往。
诗的开篇,月明的夜晚,远处的雁儿呼叫,露水滴落,蝉儿在寒冷中鸣叫,描绘出一个安静而寂寥的秋夜景象。接着,作者用幽幽、索索的形容词描述了草地上虫儿的哭泣声和梧桐树叶的沙沙作响声,进一步增加了诗中的寂静感。
诗的中间部分,作者表达了对美丽的竹子的赞美,以及天风吹过庭院时的沙沙声。灵宫的阴影笼罩着老樾树,别馆宛如深山一般幽静,展示了作者对清静幽雅环境的向往。
诗的结尾,作者以心净和眼明的形容词描绘自己的内心和目光,表示自己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对清净宁静的追求。他认为虚幻的声音自然而然地奏响,不需要额外的琴音弹奏。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宁静的向往,认为市井的喧嚣无法与在帘幕之间倾听诗人的言语相比。
整首诗运用了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感受的手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寂静美和作者对宁静的追求。通过对自然声音的聆听,诗人寻找到了一种与世俗纷扰相隔的宁静和慰藉。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美的敏感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对宁静环境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整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以静谧、清新的感觉,引发读者对宁静、自然的思考和共鸣。
石窌恩荣重,金吾车骑盛。将朝每赠言,入室还相敬。叠鼓秋城动,悬旌寒日映。不言长不归,环佩犹将听。
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自是鼠嫌贫不到,莫惭尸素在吾庐。
圣朝文物古难过,何事寒门宠遇多。父向石渠新拜职,子从金殿又登科。须教枚马暂踪迹,堪笑巢由隐薜萝。报国报君何所有,一心待欲枕长戈。
上林寒早,仙仗转郊圻。笳鼓入云悲。逶迤辇路过西池。楼阁锁参差。都人瞻望意如疑。犹想翠华归。玉京传信杳无期。空掩赭黄衣。
长怀禁御宴嬉年,帐殿深沉望碧莲。秦地河流疑象汉,上林宫缭欲扪天。恩盃兰末流霞溢,跸道梧阴綷羽鲜。紫陌暮归人籍籍,汗帷挥雨杏粘鞯。
贤哉段忠烈,振迹自邠宁。动必怀刚毅,何尝废典刑。英规方贯古,乐石谅难铭。密议初如用,艰危岂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