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丈丰碑势倚空,风云犹忆下辽东。
百年功业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
石断云鳞秋雨后,苔封鳌背夕阳中。
行人立马空惆怅,禾黍离离满故宫。
宇文虚中(一○七九~一一四五),原名黄中,字叔通,别号龙溪老人,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除起居舍人、国史院编修官,六年迁中书舍人,出爲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司参谋事。宣和间帅庆阳,寻罢知亳州。宣和末爲翰林学士,多次奉使至金军营谈判。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以祈请使金,被留,后仕金爲翰林学士承旨。绍兴十五年,因以蜡书与宋通消息,并谋夺兵仗南奔被察觉,全家被害。年六十七。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四、二一五,《宋史》卷三七一有传。 宇文虚中诗集已散佚,今从《北窗炙輠录》《中州集》等书中所录,辑爲一卷。
《题平辽碑》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宇文虚中。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十丈高的碑石屹立在天空中,风云依然记得下辽东的往事。百年的功业属于秦皇帝,一代文学巨匠是太史公。云彩像刀削断了龙鳞,在秋雨之后,青苔覆盖了龟背,夕阳的光芒中。行人立马空虚而失望,禾黍离离,满是故宫的遗迹。
诗意:
《题平辽碑》通过描绘一座高耸的碑石,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敬意。诗中提到了秦皇帝和太史公这两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暗示着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碑石的形象和环境的变化,表达了岁月流转、光阴荏苒的主题。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有力的语言,刻画了一幅历史与文化的画卷。首句“十丈丰碑势倚空”通过描绘高耸的碑石,给人以崇高和庄严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风云犹忆下辽东”一句,将辽东的历史与碑石联系在一起,使诗词增添了些许神秘感。
诗中的“百年功业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表达了对秦皇和太史公这两位历史名人的景仰和膜拜之情。他们的功绩和文学成就被视为伟大的遗产,流传至今。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碑石的变化,展现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石断云鳞秋雨后,苔封鳌背夕阳中”,这两句以意象丰富的语言,表达了碑石被时间和自然力量所侵蚀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岁月流转和历史的脆弱性。
最后两句“行人立马空惆怅,禾黍离离满故宫”则通过描绘行人的心情和环境的变化,表达了对故宫遗迹的惋惜和悲凉之情。禾黍离离的景象暗示了岁月的荏苒和物是人非的变迁,使整首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描绘碑石和环境的变化,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敬意。它将人们的目光引向过去的辉煌和现实的沧桑,使人们对历史的传承和珍视产生共鸣。
百尺江上起,东风吹酒香。行人落帆上,远树涵残阳。凝睇复凝睇,一觞还一觞。须知凭栏客,不醉难为肠。
祢衡负其才,沉没鹦鹉洲。李白负其才,飘落沧江头。後亦多效此,才薄空羁囚。文章本济时,反不能自周。吾尝戒吾曹,慎勿异尔流。臧仓毁孟轲,桓魋迫圣丘。虽云推之天,未免皇皇求。吾今重子学,无力荐公侯。行当思吾言,非教子佞柔。
生死论交,有情何似无情好。满前花草。更觉今年老。塞上春迟,湖上春风早。东州道。几时飞到。烂醉红云岛。
中原无事不粟马,散牧春皋荐草中。何必西来三万里,龙媒二骏是追风。
柳色青山映,梨花雪鸟藏。绿窗桃李下,闲坐叹春芳。
莫笑衰颓七十翁,老来柔外尚刚中。评诗青眼时虽白,借酒苍颜也自红。轻薄交游翻手雨,艰难仕宦打头风。休官至此六逢闰,能忍穷人不送穷。